编者按
很多人在体检中发现有了疾病后,本能地就会询问医生应该吃什么?那么吃是否就能让人健康呢?我们平时所说的“养生”包含一些什么内容呢?已故上海市名中医陈苏生在“养生说”中为我们详细解说~
养生说
在我国古代医学文献中,经常谈到“养生”之道。在我国最早的医学经典----《黄帝内经》里,叫做道生,亦有人把它叫做“摄生”、“养性”。大致的内容:一是预防疾病,二是保障健康,三是延年益寿。
生存与死亡,健康与疾病,衰老与寿考,是表现机体的发展过程。
生存与死亡
任何一种生物,它的生存都具有两种基本要求:一是把外界摄入的养料与空气变化为能,以维持生命之延续;一是使用生殖能力,把历代遗传得来的“基因”,一代一代繁衍下去。历史实践告诉我们:“适者方能生存”,说明生存是要有条件的。“有生必有死”,说明“永生”是不存在的。
生存是有条件的。《黄帝内经》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提示人们离开不了自然界的输入和食物养料的供应,没有它就不能生存。《内经》又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它提出生命的延续,是有限度的,即使超越了百岁大关,还是要去的,“永恒不死”是不可能的。有生必有死,这是自然界不可抗拒的规律。但是讲究养生之道,来延长寿命却是可能的。
疾病与健康
“疾”从外得,如矢之中人,“病”由内生,如丙之内燃(丙即火也)。患苦为疾,疾甚为病,疾病的含义大致相似,总是人体违和的一种不健康现象。所以疾病两字常常联在一起。
健康两字,也是常常联在一起,实际的含义则稍有出入。《辞源》精力强壮曰“健”,《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辞源》“康”,乐也。《诗经》“无已太康”。从字义上看,可以理解“健”是体格的强壮,“康”是精神的愉快。健而不康,康而不健,都是美中不足。同样理解,有病的人,必然影响健康,但健康的人,未必不生疾病。因此预防疾病,即所以保障健康,也只有保持健康,才能预防疾病,这里面,也有密切的因果关系。
我国古代医学,很早就有“预防疾病”的思想。现在节录数则如下: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黄帝内经灵枢·顺逆篇》:“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
“预防为主”的思想,不但贯穿在早期的医学体系里,即非医学的书籍中,也具有这种思想。
《管子》:“惟有道者,能避患于无形,故祸不萌。”
《淮南子》:“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者,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也。”
这种思想,发展到汉朝张仲景,就应用到临床方面。他在《金匮要略》第一卷里就说:“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后人根据这个原理,从整体出发,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向,产生了非针对性的“隔二隔三治法”,如“肝病实脾,脾病治肝”,都是从预先估计疾病之影响,而提前做好预防性治疗的。这里牵涉到疾病发生、发展的因果规律,也就是疾病和健康的相互关系。
疾病是人体对致病因子所起之反应,这种复杂的反应形式,既包含了病邪的入侵,也体味到这是正气的防御手段。这里面既有疾病的特点,还有个体的特点。
我们古代医学,限于时代文化的限制,把一切致病因素,包括自然的气候变化,微生物的感染,以及物理的刺激,都归纳为外来之“邪”,由于饮食不当,起居失常,精神不安等因素,归纳为内因之“邪”,甚至把内外因素所引起机体反应的病理产物(如痰饮瘀滞等),也说成是一种害正之邪。治疗疾病,一种是祛除外来致病因子,一种是调整因抗邪而引起之内部紊乱,一种是采取针对性的祛邪手段,一种是激发机体的防御功能,从而提高人体固有的“自然疗能”。人们若能够掌握疾病因果规律,对于保障健康是有好处的。
怠逸与锻炼
人生活在自然环境里,也生活在社会环境里,讲究养生,当然不能不涉及外在环境,因此我国古代养生家,就提出了二种不同的看法。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曰:“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生气通天论》又说:“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勿之能害。”
古人认为一切致病因之,是外在的“入侵者”,这是外因。外因的所以能植入,是由于正气内祛的缘故,所以又说“邪之所凑,皆其气之虚”,它不否认外来致病因子是发病的根源,但它更强调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是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这种逻辑原是对的,但是把内因的加强,寄托在清静恬淡的修养方法上,那就不可靠了。
恰恰相反,许多有实践经验的医家,就不同意这种消极的修养方法。他们认为一味顺应自然迥避虚邪,永远是处于被动地位。“御邪有道,虚静为保”,实际也并不保险。生命的存在,是斗出来的,不是保出来的。汉朝华陀对他的学生吴普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全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终不朽也。是以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熊颈鸱顾,引俯腰体、动彻关节以求难老。我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体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怡然汗出,身体轻便。”他的学生照此实行,老而弥健,百疾不生。这正是积极有为的养生方法。比那老庄之学,专门讲究“清静无为”要高明得多了。至若一味地放松形体,精神懈怠,贪图安逸,以为不参加一切劳动和活动,不消耗一点体力就是“清静无为”,那就非但不能养生,反足以有碍养生了。
补养与通利
冬天到了,及时进补,“向健康投资”嘛!听来很顺耳,至于该补不该补,补些什么?怎样补法,这里面就大有文章了。
祖国医学认为疾病是人体和一切致病因子作斗争的产物。中医的术语叫做“邪正相搏,病由以生”。针对外来致病因子,包括微生物的感染、自然界气候的变化……中医有一套“祛邪疗法"。针对机体内部的紊乱,中医也有一套“本体疗法”。其中包括增强体力的强壮疗法,排除障碍的通利疗法,调节偏胜的平衡方法。
◎补法
“补法”只是强壮疗法中的一个环节。补些什么?中医又是利用阴阳学说来加以发挥。阴代表一切客观存在的物质,阳代表一切功能上的表现。阳以阴为体,阴以阳为用。所以一切物资缺少都曰阴虚,一切功能衰弱皆是阳虚。物质潴留丧失利用价值名曰阴滞,功能异常亢进则名曰阳亢。
补法分滋阴和扶阳两大类。补充机体需要的物质名曰滋阴,例如补血养营、生津增液、填精充髓等方法都属之,欲言增资是也。振奋机体各种衰弱的机能名曰扶阳,例如益气强神、补气轻身、健脾强筋骨等皆属之,俗谓之“蓄能”是也。阴阳是相对的,阳太旺则阴消,阴太盛则阳困。所以阴虚之人不应扶阳,阳衰之人不合滋阴。如果补错了,非惟无益,而又害之。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子和,主张药以治病,病去而虚者,谷肉果菜食养尽之。他反对盲目进补,开后世“药补不如食补”的先声。这虽然有一些偏见,但针对病态社会的乱吃补药,也不失为一种“箴言”。
◎通利
补养的反面,就是通利。以通利为手段,从而消除疾病,保障健康。抱这种主张的医家,也不在少数。他们以为疾病是一种障碍,堵塞了自然疗能的道路。气血流畅,内外通达,是生存的主要条件。一个人几天不大便,就会浑身不舒服,几小时的小便不通,就使你胀满难忍。说明在人体上任何区域任何通道,一旦发生了障碍,就会带来灾害,形成疾病。正常人的生理,原是建筑在不断新陈代谢的基础上。人体一旦罹了疾病,人体与疾病抗争的战斗的体系,迫使新陈代谢的工作大大增加,同时代谢功能所产生的老废产物,也大大的积累。这种代谢的产物,如果不能及时排除,就成为抗战中的“绊脚石”。毫无疑问,这种自己制造出来的病理产物,增加了机体的负担,产生新的致病因子。这是指一种比较急性的疾病而言。至于老年人或久病的人,身体里的废料日渐累积,日子一久不但可以促进衰老,也可以成为“死亡之阶”。
补养疗法与通利疗法,原是一种相互影响的治疗原则。中医应用滋阴扶阳等强壮疗法,来应付许多衰弱的病人、久治不愈的病人以及一切退行性病变的病人,的确有出色的表现。但是没有明显的亏虚,滥用乱用补药,也是非常有害的。通利疗法的主要目的在于排除机体的一切障碍。凡是胃肠道有湿浊积滞或异物逗留者,呼吸道有分泌物停留者,循环系统有蓄血凝瘀者,膀胱蓄水、淋巴液潴留、脏腑有症结存在者,中医应用消导行滞、豁痰涤饮、活血化瘀、祛湿泄浊、破结通经等方法,目的都在于排除障碍,恢复自然疗能,当然是有的放矢。但身体虚弱不任攻伐,而滥用通利之法,也是容易偾事的。所以古人说:“毋实实,毋虚虚,绝人长命”,这是一种持平之论。
偏颇和平衡
偏中之两旁曰偏,故侧重一面曰偏。颇:不平也,偏向一边曰偏颇。
平:均也、齐一也,无高下曰平,如水平、地平是也。衡:所以称物轻重曰衡,如天平之属。
防止偏颇,保持平衡,在中医治疗法则中,始终占重要的位置。这种平衡观点,在对待养生之道方面,也有很大的影响。
人体生理功能的相对稳定,是维持生命的重要条件,体温、血压、脉搏、血液酸碱度、血糖浓度等等,都得保持在正常的范围里。偏离这个水平,就是病态。偏颇太甚者,可因此而致死亡。生理学告诉我们,人们的机体在生活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在追求平衡,这种平衡是建立在相互对立统一的基础上。如物质的同化和异化,神经的兴奋和抑制,肌肉的收缩和舒张、血流方面存在着推力和阻力、体温的产生和放散、血液的凝固与抗凝固、免疫反应中之抗原与抗体、激素之间的相互拮抗与相互抑制……等等。没有一个器官,没有一种过程不是矛盾的对立,既有斗争,又有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变化与运动。并且由此而保持了相对的平衡。不难理解,正常人的生活,原是相对地宁静的,疾病把人体的功能和体液扰乱了。这种被扰乱的功能与体液,它的表现不是太过就是不及。不管疾病的来源是什么,这种异常的功能,总得要矫正。
祖国医学在这个问题上,仍然应用“阴阳学说”来表达自己的观点。《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说:“阴阳之要,阳密乃固。……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中医经常用阴阳两字来引证人体内在的矛盾的斗争的动态,并以此来指导治疗。阴代表物质,阳代表功能,物质以平为度,并非多多益善。功能以秘为贵,大忌兴奋暴露。
以此为养身准则亦然。它们认为营养物质固然是需要的,但只令适用,便是够了。营养不足,固然是病,营养过剩,同样也是病。功能的发挥是有目的性的,该用则用,大忌机能妄用。所以功能衰退是病,功能亢进也是病。推而广之,人类的生活习惯思想行动,都受这条准则的约束。例如物质缺少而功能亢进,名曰阴虚阳旺。机能亢进,促令物资消耗,名曰阳旺阴虚。体内废料过剩,阻碍了功能的发挥,名曰湿盛阳困。功能衰退而致水湿潴留,名曰阳衰阴盛。这种术语,都是从临床实践中体会得到的。至于有关生活方面如饥饱劳逸都要恰到好处,不及是病,太过也是病。都要以平为度,勿令偏颇为患。
药石与食饵
“药”,治病草也。凡物之可以治病者皆谓之药。古以草木虫石谷为五药。俗省写为药字。“石”,砭石也,古人磨石成针,或以之放血,或以之刺激而治病也。药石二字连在一起,言治病之工具,包括药物的药理作用和砭石的物理作用,以之来治病也。“食”,所以养口腹之物皆曰食。“饵”,粉饼也。凡病人所食之滋养品统名食饵。
药石为治病之工具,食饵为营养之物资。古人治病,或者以药石来治疗,或者以食饵来调理。前者为药物疗法,后者为食养疗法,两者相辅为用固不可偏废。后人治病侧重于药石,而忽略于食疗,此风古已有之,于今为烈。
有病之人,寻医求药,几乎成为常规,甚至稍稍有一些不适,就大张旗鼓,选医择药,好象非此不足以愈病。其实人类机体、自有其疗病功能。求药愈勤,自然疗能的作用愈益低落,甚至造成任何小病都非得依赖药物不可。这种消极因素,我国古代学者早已悬为禁例。
唐·孙思邈《千金方·食治方论第一》说:“仲景曰,人体平和,惟须好将养,勿妄服药,药势偏有所助,令人脏气不平,易受外患”。
扁鹊曰:“人之所依者形也,乱于和气者病也,理于烦毒者药也,济命扶危者医也。安身之本资于食,救疾之速凭于药,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在,不明药忌者,不能以除病”。
他又说:“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药性刚烈,犹如御兵,兵之猛暴,岂容妄发,发用乖宜,损伤处众,药之投疾,殃滥亦然。”
《黄帝内经·五常政大论》很早就对药石和食饵的关系,有了明确的指示。它说:“病有久新,方有大小,有毒无毒,固宜常制矣。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
说明我国古代先哲,对于用药治病,有一个常制。不是有病就得吃药,吃药也有一个制度,它和食疗的关系经常互为表里。今人只重药疗,不讲食宜,显然给人们带来了不良的影响。这是值得令人深思的。
古医籍中有关膳食方面的格言很多,如《千金方》说:“善养性者,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频而多,常欲令饱中饥,饥中饱耳。”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说:“饮食自适者,即胃喜为补”等,均有深意,亦可参考。
作者简介
陈苏生(年-年1月),男,汉族,江苏省武进人。上海市中医文献馆馆员,上海中医药大学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员。先生16岁时,经介绍至上海名幼科沈仲芳之门,从师3年,后又拜钟符卿先生为师。年拜识了祝味菊先生,经几度长谈,心悦诚服地列于祝氏门下。先生经常向祝师质疑问难,探求医学之真谛,后将所录笔记仿《内经》问难的体裁,辑成《伤寒质难》一书,首创“五段八纲”学说。年被调往中国中医研究院进行筹建工作。年医院。先生返沪后,医院、市第一结核病院中医顾问。年经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认为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年被评为“上海市名中医”。
来源:中医世家网
精彩文章回顾
对于养生来说,方向比方法更重要
徐文兵
这才是养生的第一原则-顺从内心的召唤
从“五福”看中医养生之道
余浩
书法:这才是最好的养生方法(长寿)
现代人为什么多病?养生从修德开始
人生智慧:养性修德,德行合一
健康养生、益寿延年的第一步,就是了解自己的性命
最科学、最养生的喝水方法,统统在这里
“节欲啬精”-中国人独特的养生理念
徐文兵
养生恢复丨手淫纵欲之后的治疗(伤精治疗)
九真古法养生之小练形,金锋抖肘视频
泡脚养生大功效:泡脚全集
"养生之道,一靠气功,一靠服饵"峨眉镇健大师周潜川先生实用药饵疗法精选
自主健康,圆满养生-略谈导引按蹻
刘力红
传统内家拳的养生与误区
史永俊
养生除了学会吃,也要学会同房
三伏天养生除病机会太难得
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是养生的第一要务
中医养生有五难
认识阳气,就明白养生保健和治病
立夏养生
万物并生而不悖,天地大美而不言,人心清和而不歇
胎息修炼法:道家养生之宝
张仲景:阴阳平衡是养生的基本
中医名家关幼波:运动养生利终身附床上八段锦视频
蹲一蹲,利全身!这套简单易学的养生五蹲法,快学起来
无意子:人生病先反思(养生很重要)
中医名家王凤岐:候鸟式养生,别让阳气在奔波中损耗,养生当顺应自然规律
龟息养生功
新冠肺炎肆虐,宅家如何预防?(穴位保健和养生功法)
黄帝内经:心主神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
台湾岁王忠泉的养生长寿秘方
衣服除了御寒和美观,这样穿还能养生
道医国手王泰科揭秘武当养生奥秘
董草原的养生经:吃错饭比吃错药更要命(长文推荐)
刘希彦:冬季生活以收摄为原则
5岁做了一个手术,我开始养生了
精华50句,养生原典(内附释文)
养生的最高境界是顺其自然
一天都在看手机,肾精也在慢慢地消耗,但却一点感觉都没有(精气神的养生知识)
演讲
王庆其:《内经》健康养生理念及中医哲学智慧
中医:《黄帝内经》五运六气养生法(附语音)
为什么说“爱光脚走路的人寿命长”,养生要重视脚
刘力红:养生最重要的内容都在这里,关键看你能不能做到
每天万人确诊癌症,一边怕死一边作死的养生
著名养生专家因病逝世,享年59岁…看完深思
食物分寒热,根据体质吃最养生!三句话就能分辨食物寒热,一看就懂!
著名养生专家因病逝世,享年59岁…看完深思
颜芳:会养生的中医为什么总让你少吃寒凉的东西?
早起,就是在体内升起了春天(惊蛰起床)
养生
早起,就是救命!长期坚持早起的人,身体会发生这7种神奇变化
余浩:错误的养生没效反而有害!快检查你的方法对不对
李辛、余浩老师联手指导:健康晚餐该怎么吃?
徐文兵/刘希彦/余浩:我们不是反对你吃水果,而是阻止你毁掉身体!
余浩:为何老中医总是提醒要少吃水果
任之堂主人:你们该吃什么样的下火药
余浩
余浩:如何清除人体多余的水湿
◇医话◇余浩:从因果报应角度看,生病是最好的药
余浩:最简单的长寿方法竟然是······
余浩:如果连小病小痛都没有,你的身体就像战场上的炮灰
余浩谈养生之道
余浩:道家养精握固法,跟道长磕了几十个头才求来的好方法
余浩:什么是养生之道?先讲个买煤炉的故事
国医大师石仰山:中医绝不只是用来养生的
国医大师石学敏:我的养生秘诀就是三位一体,坚持运动
秋冬养生,红糖先行,红糖用法大全,收好!
77岁时满头黑发,8岁得子,比很多年轻人还健康,秘诀超简单!
李辛、余浩老师联手指导:健康晚餐该怎么吃?
全球饮食报告出炉!中餐再遭痛批:造成的死亡居世界第一!
周易易学时辰与日常饮食规律
刘希彦:饮食有节,食不兼味!断盐可有效缓解哮喘!
养生中六大饮食禁忌
40种常见病症的饮食禁忌攻略
看饮食是否健康的8点参考
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最易忽略的饮食养生
长期体寒,容易引起这些病!
这些饮食习惯等于在“喂养”癌细胞,可惜知道的人太少了!
冬至后伤风感冒的人,一点补药都不能吃(节日饮食参考)
人类的堕落和饮食密切相关(食物中的能量秘密)
湿气太重毁了广东美女?袪湿选这些食疗方
徐文兵妙解中药性味(五味调神,必须掌握的健康饮食法则)
养生中六大饮食禁忌
余浩:来源与去路,肿瘤不可不知的事儿
你专注的吃过饭吗?
余浩
余浩:消鱼刺的方法竟能治疗骨质增生
从煤油燃烧的故事,谈如何祛寒
余浩
余浩:爸妈这么多年的痛,你有没有想过这样做
余浩:错误的养生没效反而有害!快检查你的方法对不对
余浩:当我们遇到治不了的病时怎么办?
李辛、余浩老师联手指导:健康晚餐该怎么吃?
徐文兵/刘希彦/余浩:我们不是反对你吃水果,而是阻止你毁掉身体!
余浩:为何老中医总是提醒要少吃水果
任之堂主人:你们该吃什么样的下火药
余浩
余浩:如何清除人体多余的水湿
◇医话◇余浩:从因果报应角度看,生病是最好的药
余浩:最简单的长寿方法竟然是······
余浩:如果连小病小痛都没有,你的身体就像战场上的炮灰
余浩谈养生之道
余浩:道家养精握固法,跟道长磕了几十个头才求来的好方法
余浩:什么是养生之道?先讲个买煤炉的故事
化解内在的伤痛,关系就会自然改善
如果你觉得别人很难搞,那是因为你无法搞定自己
一条铂金项链引发的两件耐人寻味的故事
谷太文老师-(1..3)
演说论语61-63集|半部论语治天下,一部论语治人心
这些乱来的儿童养生,正在摧毁孩子的健康和未来
今天你对中医爱答不理,明天中医让你高攀不起
彭奕竣:糖尿病,一个病人都治不好的医疗骗局
挑肥拣瘦话“膏粱”
王凤岐
痛经第一方,传承多年
气血不正,五脏皆病!谁偷走了你的气血?
黑眼圈,黄脸婆,治疗必须先“暖宫”
佟彤
说白伤寒论-10-发表法
身体上的疼痛,其实是你的创伤记忆在呼救
中科院专家:人类农业走向邪路
实验三个月,看看意念不可思议的力量!
阿毗达摩第三十讲贪心所()
蔡礼旭老师-群书治要学习分享-3
==========END==========
温馨提示:本平台分享健康图文信息,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如有需要,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广告是系统随机配发,我们无法详细控制、选择。请您切勿购买任何动物制品、肉食。不要买渔猎、捕鸟的器具,拒绝杀生。不要玩杀人游戏,杀人游戏与实际杀人果报基本相同;不要看色情文章,万恶淫为首,邪淫是轮回和灾祸的根本。因果报应,如影随形。切记!
为人父母者,不知医为不慈!为人子女者,不知医为不孝!
找不到好中医?不如自己学中医!
本号菜单中,有完整的入门系列,视频系列.欢迎大家学习.
学习古中医,伤寒论经方传承
厚德载物!草木金石仅除身病,正己培德方祛心魔!
祈愿: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人无病厄,富贵康宁;长寿好德,善始善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