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
“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今日,我们迎来了年最后一个节气——冬至,这一天也是数九的开始。
古代对冬至很重视,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它是一年中白天最短的一天,此时“阴气盛极而衰”,生命活动开始由盛转衰,由动转静。
医院康复科主任中医师、首届岭南中临床名匠范德辉说,阴、阳象征生命的平衡与协调。阴阳是一对相互对立的概念,其相互制约,相互协调,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生命体,生命才会生生不息。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
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是阴气极盛之时,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冷在三九,热在三伏”;冬至后,白昼渐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此时精心调养、合理膳食、运动得当,可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
合理调节饮食起居早睡晚起、以待阳光,因为晚间到清晨是冬季一天中最寒冷的时候,为抵御寒冷人体要消耗大量的能量,睡觉消耗能量最少;多晒太阳可以增加维生素D的合成,促进钙质合成和吸收;起床要慢,应在清晨醒后静躺养神5分钟待“醒透”后再缓慢起床活动,因为清晨人体的血管应变力最差,醒了就起床、起床就活动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不酗酒、不吸烟,适当进补,以应“冬藏”;不过度劳累。
多食温补少食寒凉冬至以后人体内阳气生发,最易吸收外来的营养。要多吃温性食物,如羊肉、牛肉、狗肉等都具有温补的效果,能预防“三九寒冷”,但食量不宜太多,否则易导致消化不良,聚湿生痰。冬季饮食要注意“三多三少”,即多吃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含量高的食物,少吃糖类、脂肪、盐分含量高的食物。饮食多样化,谷、果、肉、蔬菜要合理搭配,还要适当选用高钙食品。
防寒保暖动中求静在冬装的选择上既要保暖性能好,又要柔软宽松、穿脱方便,不宜穿得过紧,以利血液流畅。冬季要勤晒被褥,阳光中的紫外线可杀死各种细菌和微生物,经日光曝晒后的被褥也会更加蓬松、柔软。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户外活动。如果外出,应特别注意头部和足部的保暖,最好戴上暖帽、口罩、手套避免发生冻伤。冬季运动,首先要避免寒邪的侵袭,其次运动量不宜过大,要在动中求静,以臻安身静体、气定神闲的境界。八段锦、太极拳等平和的运动都是很好的选择。
神静少虑平衡心理既不对情志过分地拘控,也不要放纵。比如说可以如常跟朋友、家人出去吃吃饭,小酌一番,但是不要喝得大醉;晚上可以出去娱乐一下,但不能直到筋疲力尽才回家……凡事有度,像醉酒、透支型的娱乐都是伤身的,全年都应该避免,只是在冬季尤其如此,在冬季不注意这些方面,受到的伤害更大。
运动起居:早睡晚起调时间
1
早睡晚起
北京医院内科主任医师姜良铎表示,《黄帝内经》有“早卧晚起,以待日光”的说法,就是冬天要早睡、晚起,起床最好在太阳出来后,尤其是老人。
从中医的角度,早睡可以保存阳气,保持温热的身体,晚起可以补阳气。而阳气好比人体的卫兵,它们分布在肌肤表层,负责抵制一切外邪,保卫人体的安全。
2
护好五大部位
脖子、肩膀、腰部、膝盖和脚,寒冷的天气会连累这5个脆弱部位,引发颈椎、腰背、膝关节疼痛。
专家提醒,尽量穿高领衣服,外出戴围巾;晚上睡觉时别把肩膀露在外面,可以在肩膀上搭一条毛巾;腰和膝关节不好的人可以戴个护腰或护膝,穿上棉背心;睡前用热水泡泡脚。
3
越冷越要多喝水
人们待在温暖的室内,很少外出活动,但并不意味着人体消耗的水分就会减少。
如果喝水少,血液浓稠度就高,容易出现血栓等症状,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冬天多喝点水还能加快新陈代谢,起到抵御寒冷的作用。
4
运动选在下午三四点
冬天污染更严重,尤其是早上太阳没出来前。北京体育大学运动医学研究室教授陆一帆建议,冬天运动时间最好在太阳出来之后,下午三四点钟最为适宜。
5
运动后喝点热糖水
冬天运动完要做拉伸,喝点热糖水,运动后半小时洗个热水澡。有慢性病的人运动时出现不适,要赶紧停止,医院就医。
饮食:冬至后做4个改变
冬至后进入“数九寒天”,意味着一年中最冷的阶段要到来了。为达到御寒保暖的目的,在饮食上应做出以下改变。
适当增加高蛋白质食物摄入
比如畜禽肉、鱼肉和鸡蛋等。
蛋白质所含能量的30%会变成热量从体表发散出来,而碳水化合物所含能量仅有5%~6%作为热量散失,脂肪则是4%~5%。
红肉中还富含易被吸收的血红素铁,研究表明,饮食中增加铁的摄入,抗寒能力会增强。
需注意,要增加的是富含蛋白质的瘦肉,而不是脂肪多的肥肉。同时,每天吃肉量最好控制在2两以下。
饭前喝碗热粥、热汤
寒冷的气温下,喝上一碗热乎乎的粥,不但会让身体立刻感到温暖,还能暖肠胃、唤醒消化系统,促进食欲。尤其是杂粮粥还能帮助补充B族维生素和钾等多种营养素。
冬日四色养身粥:
红色粥-抗寒暖身
冬天怕冷的女性,可能是贫血或血液循环不畅导致的,推荐红色粥。
红豆、红枣、枸杞搭配,就是一款不错的暖身粥,三味食材都有补益气血的作用。这款粥偏温补,有实热和上火症状的人要少喝。
黄色粥-养胃健脾
冬季室外寒冷干燥,室内燥热,令很多人出现胃痛、四肢发冷等脾胃虚寒的症状,不妨来碗“黄色粥”——小米南瓜粥,养胃健脾。
小米营养全面,还可以补虚损,开肠胃,特别适合脾胃虚弱的人食用。这款粥能保护胃黏膜,加强胃肠蠕动,帮助食物消化,适合老人和孩子食用。
白色粥-润肺止咳
室内外温差大,进进出出,冷热交替,可能诱发咳嗽、感冒,加上气候干燥,容易导致燥邪伤肺。这时可以喝些具有润肺止咳功效的“白色粥”,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银耳百合莲子粥了。
银耳、百合润肺、润燥、止咳,适合用来改善肺燥咳嗽、虚烦不安等症状。
黑色粥-补肾益气
肾主水,其性偏寒,冬天的寒邪易致阳气耗散,所以补肾气就成了首要任务。中医认为,黑色对应的是肾脏,此时不妨喝点“黑色粥”。
黑米两小把、黑豆一小把、大米三把即可。黑米滋阴补肾、益气活血;黑豆蛋白质含量高,富含赖氨酸,能增强免疫力。
不过,患有慢性肾病、高血压肾病、糖尿病肾病等病症的人要少吃黑豆,以免加重肾脏负担。
教你一汤附子干姜猪脚汤
材料:附子20克、干姜20克、猪脚一只。
做法:先将附子煲上两个钟,再放猪脚和干姜一起煲两个钟。
功效:温阳补虚。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
来源:综合健康报、生命时报、羊城晚报
治白癜风中药沈阳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