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松帖——彭斯作品
口述:刘希彦
文字整理:子可
经常有人问我关于进补的问题,比如,该吃什么样的补药?每天该进食多少肉类?该补充多少维生素蛋白质?该如何选择营养品?此类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专家们也说法不一。在这里我想从另外一个角度阐述一下。
人一到中年,病就多了起来,其中又以肝病、心血管病、肿瘤为常见。肝病常见:肝硬化、脂肪肝、肝结石、肝囊肿、肝肿瘤;心血管病常见:房颤、栓塞梗阻、血液粘稠、高血压、脑梗;肿瘤更是五花八门。此类疾病可以统称为富养型疾病,俗称富贵病。预防和辅助解决方案很简单:多运动、七分饱、全素食。
很多朋友听到这样的建议,一开始会抵触。因为他们长久以来形成的观念是:要想健康,就要给身体补充各种营养,需要进食各种补品。本来身体就不好,好不容易补充点营养,怎么能吃素呢?那不是前功尽弃吗?其实这不是前功尽弃,这是及早回头。
大家应该也发现了,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各种慢性类的大病反而越来越多了,这是为什么?中医界有一句老话叫“穰年多疾”,意思是丰收之年生病的反而多。这点值得反思。
有些人接受了我的建议,践行少食多动的原则,类似心血管病、肝病便有很大的好转,甚至不药而愈;中国几千年的经验和智慧,亦是提倡三分饥、三分寒才能健康。
修行人一般寿命长,比如和尚、道士。他们是通过食肉进补得来的吗?恰恰相反,他们是通过素食、节食,甚至辟谷来实现的,他们对饮食的节制远远超过世俗之人。
《伤寒杂病论》里有一句话叫“损谷则愈”,意思是说很多病通过减少吃东西的方式就会好。
古代的贵族,大病之后的调理方法不是进补,而是清淡饮食。因为人此时脾胃虚弱,身体代谢能力比较弱,多食不但不吸收,反而添病。比如《红楼梦》里,贾宝玉病后的调理便是连续吃了半个月的清粥小菜,而非进补。同理,老年人也是如此,身体处于衰老状态,生理机能退化,所消耗的能量少了,所需的营养也少,所以需要吃清淡和少吃一点。此谓顺其自然。病人和老人盲目进补会造成许多问题,临床上尤为多见。从人体生理而言,一切不该有的,或者多余的东西皆可致病,多余的营养自然也可以成为致病因。所以有句俗话说,病是吃出来的。当然,如果一个人长期得不到正常的饮食,比如说常年减肥,或生活极其清苦吃不饱,这样的人是可以吃些好的来进补的。但这样的人是极少数的,就如今的情况而言,大多数人并不适宜进补。我们这个民族刚经历刻骨铭心的饥饿和穷困,多食养生、进补疗病的观念根深蒂固。可是这些观念到现在还适用吗?很多概念一经提出,盲从因循者众,很少有人深究其时效性和原理。比如进补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个偏颇的议题,缺乏才需要补,营养富集了就需要清解。而不是一提进补就觉得是对的。
中医讲究的是中道,能量不多不少、处于平衡状态才是最佳。“物无美恶,过则为灾”。身体的能量只有在摄入和消耗达到平衡状态时,才会健康。今天的人能量消耗实在是太少了,每天坐着的时候居多。我经常开玩笑讲,现在的人消耗最大的运动就是上厕所,因为需要蹲下站起来,剩下的时间大多在几十公分半径的伸缩范围内活动。在这样的情况下,饮食再肥甘厚腻,早餐鸡蛋、牛奶、牛肉面,正餐顿顿鸡鸭鱼肉。再去谈进补,祸莫大焉。
正确的观念应该是,与其北京白癜风治好要多少钱引起白癜风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