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我们迎来冬至,这也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自冬至开始,我国便进入“数九寒天”,即人们常说的“进九”。冬至过后,我国各地气候都将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
冷空气消息:北方一股冷空气将于今天(21日)夜里影响我市,预计日平均气温过程降温幅度6-8度,并伴有北风增大过程,请有关方面注意。
民间有“干净冬至邋遢年,邋遢冬至干净年”一说,意思是如果冬至是晴天,则春节将是阴雨天气;如果冬至是阴雨天,则春节将晴好。这样看,杭州是否又会经历一个阴雨绵绵的春节?虽然在气象专家眼里,这样的谚语也只是一种概率游戏而已,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不妨到时候验证一下。
冬至与阴阳文化冬至时,阴阳变换影响的不仅是自然界,亦包括人体。邵康节认为,冬至这天是子月的一半,此时万物处于道家所说的“无阴阳之地,不阴也不阳”、佛家的“非空非有,即空即有”的平衡状态,在这种万物静默时阳气开始生发。冬至一阳来复,对于人的养生也尤为重要。冬至时注意养护阳气,便可顺应天地节奏,开始新一年健康的生活。
1、冬至养生重在养心
冬至养生的重点是要养心。要养生先养善良、宽厚之心,心底宽自无忧。冬季养生,要静神少虑,保持精神畅达乐观.
2、冬至外出要保暖
进入冬至节气,降温幅度会进一步加大。冬至最重要的养生即是保暖,身体暖暖的,气血才会顺畅,才可避免许多疾病的发生。保暖强调的是头和脚。
3、起居护养要适度
在起居上,应早睡晚起,等待阳光出现才出外活动。同时也要多穿衣服,避免不必要的户外活动,防止阳气过度的消耗。“起居有常,养其神也,不妄劳作,养其精也”,冬令时节若能合理安排起居作息,就能保养神气,劳逸适度可养其肾精。尽量做到“行不疾步、耳步极听、目不极视、坐不至久、卧不极疲”。
4、食补要吃温性食物
在冬季适宜补益的食品中,中医又分为几大类。天寒地冻,首选温补类食物。如鸡、羊肉、牛肉、鲫鱼等。上述几种,均属美味,在冬季可作为进补的佳品。但过多地进食温补类食品,容易上火。还有一类滋补类食物,具有滋阴益肾、填精补髓的功效。主要有:木耳、黑枣、芝麻、黑豆、猪脊、海参、龟肉、甲鱼、鲍鱼等。
冬至与饮食文化杭州人吃年糕
杭州人喜欢在冬至这一天吃年糕来庆祝。每逢冬至,都会制糕来祭祖或者馈赠亲友。在饮食上,三餐都会做不同风味的年糕,芝麻粉拌白糖的年糕、肉丝炒年糕等等种类繁多。杭州人冬至吃年糕图吉利,寓意年年长高。
江南一带吃汤圆
吃汤圆也是冬至的传统习俗之一。江南一带把冬至称为冬节。冬至的时候,他们也有吃汤圆的习俗,而且有“吃过冬节圆,就算大一年(岁)”的说法,意思是说,吃了冬至的汤圆,便又长了一岁。冬至吃汤圆的习俗在江南一带尤为盛行。
北方多吃饺子和馄饨
在北京,有句谚语叫:冬至馄饨夏至面。对于有着好吃不如饺子习俗的其他北方人来说,也普遍有冬至吃饺子和馄饨的风俗。不同地方的人们对馄饨的称呼还不一样,比如广东人把馄饨称为云吞,湖北人则称之为包面,江西人称其清汤,四川人称抄手。河南人在冬至这天,要吃“捏冻耳朵”。原来,吃“捏冻耳朵”是河南人冬至吃饺子的俗称,据说是吃了饺子后,可以让人们在寒冷的冬天里,不会被冻掉耳朵。
四川喝羊肉汤
四川人过冬至节的气氛要浓一些。古时,地方官在这一天照例会在书院中向万岁亭朝贺,并互相贺拜。民间则将冬至日称为“过小年”,因而自然会表现出一些类似过年的气象。在四川,有冬至节吃羊肉等滋补食品“进补”的习惯,在晚上吃羊肉、喝羊肉汤来暖身驱寒,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宁夏银川吃“头脑”
银川有个习俗,冬至这一天喝粉汤、吃羊肉粉汤饺子。银川老百姓冬至这一天给羊肉粉汤叫了个古怪的名字—“头脑”。早上吃不下饺子,就买吊炉三尖饼子、茴香饼子泡着粉汤吃。
厦门吃姜母鸭
厦门人对鸭可以说是情有独钟,一年四季都在吃鸭,盐鸭、酱鸭、烤鸭、四物炖鸭,冬至吃姜母鸭。一条街只要有一摊卖姜母鸭的店,就整街飘香。姜母鸭以红面番鸭为原料,用芝麻油将鸭肉炒香后,再加入老姜(姜母)及米酒等炖煮而成,且具有疏肝润肺、养胃健脾、舒筋活血、祛寒化痰等功效,特别滋补。姜母鸭自家做的比较少,因此,冬至一到,就有很多人开始排队买姜母鸭。
苏州吃馄饨忆西施
由于苏州二千五百年前是吴国的都城,而吴国始祖是周太王后裔,曾承袭周代历法把冬至作为一年之初,所以至今古城苏州仍有“冬至大如年”的遗俗。
在冬至,苏州人还有吃馄饨的习俗。相传,吃腻了山珍海味的吴王没胃口,美女西施就进御厨房包出一种点心献给吴王。吴王一口气吃了一大碗,连声问:“此为何种点心,如此鲜美?”西施想:这昏君浑浑噩噩混沌不开,便随口应道:“混沌。”后来,为了纪念西施创造的这种美食,苏州人便把馄饨定为冬至节的食物。
冬至与尊师文化冬至节是我国最早的教师节。我国一向有尊师传统,冬至祭孔和拜师就是一种集中表现。《新河志》载:“长至日拜圣寿,外乡塾弟子各拜业,谓‘拜冬’。”在古代,冬至大如年,过了冬至日就长一岁,此时给圣人孔子拜寿,举行祭孔典礼,为之“增寿”,是中国古代文人表达自己尊师之情的方式之一。
古代教师节时间虽几经易改,但是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却千百年间,始终如一。
冬至与文人集会文化冬至虽天寒地冻,但是古代文人却满怀热情,不减雅兴。
冬至之后每逢“九”和九的倍数之日,文人雅士都会有不同规模的雅聚,称作“消寒会”,也叫“暖冬会”。《梦园丛说》中详细描写过消寒会的盛景:“又有花局,四时送,以供王公贵人之玩赏。冬则唐花尤盛。每当毡帘窣,兽炭炽炉,暖室如春,浓香四溢,招三五良朋,作‘消寒会’。煮卫河银鱼,烧膳房鹿尾,佐以涌金楼之佳酿,南烹北炙,杂然前陈,战拇飞花,觥筹交错,致足乐也。”古典名著《红楼梦》中也提到过,贾府每年都有消寒会。
不止文人雅士,民间亦有以“九”创作的佳作。例如与“九九歌”相映成趣的“九九消寒图”,形式多种多样,有九格消寒图、鱼形消寒图、葫芦形消寒图等多种。比如其中的《消寒梅花图》:画上是一枝墨笔双钩的梅花,共有八十一片花瓣,从冬至开始,每过一天,就把一片花瓣涂成红色,“九九”过后,满纸红梅绽放,春回大地。“九九消寒图“既是计算时间的日历,又是精美的装饰品,更是中国人智慧与雅趣的结晶。
来源:杭州天气、网络综合
小儿白癜风患者能不能服用丹芪偏瘫胶囊复方驱虫斑鸠菊丸治疗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