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古时又称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今年的3月20日,我们迎来了春分节气。
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春分是平分春季的意思,这一天阳光直射赤道,南北半球昼夜等长,也平分了昼夜。此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北移,北半球昼长夜短。
在这个一年里最「中正」的节气,阴阳相对平衡,人体也能借助大自然这股平和的气机,好好地调养起来,不要错过时机。
01
春分:阴阳两界的平均点
《春秋繁露》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春分的这个时候,天地运行的时空盘运行到了甲卯乙方向,惊蛰、春分这个位置对应的就是卯月,我们现在正在卯月的正中间。
从春分以后,北半球各地开始昼长夜短,南半球开始昼短夜长,所以春分有的时候也叫升分。春分这一天,南北两极的太阳整天都在地平线上,随着太阳直射点的持续北移,北极附近开始出现六个月的极昼,并且范围逐渐扩大,南极附近开始出现六个月的极夜,范围也逐渐扩大,所以春分也是阴阳两界的平均点。不仅如此,春分还是天地阴阳之气的交界、人体调节阴阳平衡的关键点。
当下是春分,进入了草木的生长萌芽期,人体的血液也逐渐变得开始旺盛,代谢也逐渐旺盛起来。人体对于药物、食物的吸收水平又开始重新增强。平素患有过敏性疾病、月经失调、高血压的人,这个时候应当注意饮食忌偏热、偏寒、偏升、偏降。比如说在烹调一些寒性食物时,应该要加一些温热性的调料。在食用一些热性食物的时候,要加一些养阴、补阴的一些食物搭配,达到阴阳互补的目的。
02
春分:养生好时机
中医认为,春分养生,重在养肝,因为春季与五脏的肝相应。除了应遵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大原则外,由于春分节气平分了昼夜、寒暑,人们在保健养生时应注意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状态。同时,春分更是调整胃气的良好时机。春分时节,首要是通过特殊的饮食养生,保持脏腑的阴阳气血平衡和功能旺盛。
01
夜卧早起,动静两宜
《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言:“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春分节气前后,不少人容易出现白天“春困”,夜里睡不香的现象。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下焦篇》中说到:“阳入于阴则寐,阴出于阳则寤。”正常情况下,卫气昼行于阳经,阳气盛,则人醒;夜行于阴经,阴气盛,则入睡。
中医提倡根据四季阴阳的变化,调节人的作息规律和身心活动,即保持阴阳平衡。春分后,白昼日渐延长,黑夜渐渐变短,应“夜卧早起”以顺应春气。此时每日应于21~23时上床睡觉,在子时(23~1时)进入最佳睡眠状态;早上6点半~7点左右起床,以顺应一天阳气的升发。
中医有“动以养生,静以养神”之说,主张动静结合、形神共养,因此要规律作息、适当运动。清晨或傍晚,可漫步于芳草小径,舞拳弄剑于河畔林间,或去郊外赏花行歌,身心融入大自然之中,天人合一,肝气条达,血脉畅通,无形之中便增强了心身健康。
但春季运动不能过于剧烈,大汗淋漓反而损伤津液,则不利于养阴补阳。太极拳、八段锦等舒展肢体的运动都是春日里不错的选择。
02
饮食清补,少酸多甜
中医认为,春季为肝气旺盛之时,多食酸味食品会使肝气过盛而损害脾胃,所以应少食酸味食品。医圣孙思邈曾说:“春日宜省酸增甘,亦养脾气”。意即:春季宜少吃酸食,多吃甜食。
红枣、蜂蜜是春分时节的首选。中医认为,红枣、蜂蜜味甘,入脾胃二经,能补中益气、润肠通便。由于红枣、蜂蜜含有多种矿物质、维生素,有益气解毒的功能,能增强人人体免疫力,是春季最理想的滋补品。因此在春季,如果每天吃几个红枣或饮用1-2匙蜂蜜(以1杯温开水冲服或者加奶服用),对身体有滋补的作用。
此外,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说要“食岁谷”,意思就是要吃时令食物。春天里绝大多数的植物都生发出新鲜的嫩芽,其中,可以食用的春芽有很多,如香椿、蒜苗、豆苗、莴苣等。同时,春天木旺,耗费的水分相对大,应多饮水、粥、汤,可清除干热补充体内水分的流失。
总之,根据中医五行理论,春天是生长发育的季节,枯木逢春,肝胆之气生发,我们应该吃一些具有升发之性、味道偏于辛辣的食物,鼓舞肝胆之气,化解冬天储藏的能量,发散到体表,为人的体力和脑力活动提供充沛的能量。
03
平衡肝脾
肝木克脾土,肝脾向来不和,到了春天,阳气升,肝火旺,肝就更容易欺负脾了。春对应肝,到了春天,肝气就旺盛,肝气太多,就容易郁结,堵着胸闷,乳腺增生,两肋胀痛,生气时更甚。渐渐气郁化火,耗伤我们的肝阴和肝血。渐渐,阴血不足,得不到濡养,便会眼睛干涩,月经量少,神也不得安……因此,调理肝,一定要以柔克刚。疏肝理气清肝火的同时,要注意养血柔肝,用肝之阴血制约肝之阳气。
尽管还不能总是出门,但也要多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愉快心情,出门倒个垃圾都可以是快乐的,感受一下自然中的春气。宅着的时候,少熬夜、劳累、少看电脑、少玩手机等,这些都是伤肝血的行为。生活中多吃养血的食物,桑葚,枸杞、当归、桂圆、酸枣、葡萄干、猪肝等等。
平常可以多拍打肝胆经,做乳房操,揉按太冲行间,艾灸三阴交等穴位。肝气缓和了,肝血也补上来了,功能也没有那么亢奋了,也就不会去欺负脾了。
接下来就要再来养好脾。脾的问题主要是一个字:堵。好吃的吃得太多,内生痰湿,运化不掉的堵。情绪不好,肝来犯脾,肝气郁结的堵。小堵生湿,于是身体发沉,没有胃口,大便粘厕所,肿胖等。大堵,阳气也被堵得厉害,便生湿热。长痘,出油,溃疡,下阴瘙痒等。顺带着,卫气的运行也受阻,免疫力下降,容易感冒、过敏等。如果痰湿垃圾在血中太多,血脂、血压、血糖就容易高。还有可能出现大家害怕的结节、肿瘤,这些都是气、血、痰湿淤堵在一个位置导致的。
要调理脾,生活中要少吃辛辣,凉性和温度凉的水果、蔬菜等食物,少吃肥(肉)甘(甜食)厚(重口味)腻(油)。注意饮食规律,7分饱就可以。否则脾胃就要费大力气和时间对待胃里的食物,也很累的。春天饮食清淡还能让脾胃腾出理气运化痰湿,帮助身体发陈,把这些垃圾扔出去。
可以多艾灸关元、足三里(重点),胃寒的灸中脘等穴位。平常可以多吃一些山药、芡实、小米、薏米、黄芪、山楂等健脾祛湿的食物。
04
乍暖还寒,春捂秋冻
初春气候多变,气温忽高忽低。这时候不要着急换衣服,应该顺应气候适度春捂,以免造成阳气受遏,妨碍肝的疏泄,影响健康。
人的阳气根于肾,春季随着阳气回升,肾中阳气也会逐渐生发,而肾居腰府,阳气从此向全身散布。一旦有风寒入侵,阳气就会被困于下,使腰以下的血液循环受到阻碍,出现腰膝酸软、疼痛麻木等症状。
因此初春时节,不要换得太快,脱得太早,谨记“上薄下厚”的穿衣原则,即下身的裤子、袜子、鞋子一定要穿得厚点、暖和点,而上身略减则无大妨碍。
05
郊游踏青,精神调摄
在精神调养方面,要做到心平气和,保持轻松愉快、乐观的情绪,从而安养神气,切忌大喜大悲、情绪波动剧烈而不利于肝气疏泄,与春分时节的“阴阳平衡”特点相应。
春分时节,春光明媚,莺飞草长,百花盛放,此时是郊游踏青的好时节,可在风和日丽的时候与好友结伴郊游,增长见闻,以利于肝气的疏泄。
06
冷水洗脸,缓解春困
在春天,人们很容易出现困倦、乏力、精神不振的情况。因为冬天为了防止散失大量热能,人体血管处于收敛状态。到了春天,天气变暖,皮肤血管和毛孔渐渐扩张,皮肤血流量大大增加。但由于人体内血液的总流量是相当稳定的,供应皮肤的血流增加,相对来说供应给脑的血液就会减少;此外,春天日长夜短,人们的睡眠时间相对减少。所以,人们常感到困倦,爱睡觉。
春困虽不是病,是一种正常的季节性变化时出现的生理现象,但仍需“解春困”。因此,保证睡眠就显得尤为重要。成年人必须每天保证8小时左右的睡眠,儿童和青少年则每天应该有9小时的睡眠时间。还可以常常按摩太阳穴,晒晒太阳、听舒缓的音乐等等,皆有益于缓解春困,调节情志。
还可以晨起用冷水洗脸以刺激皮肤和大脑,同时多加运动。运动能够有效防止春困,还能改善肌体的新陈代谢过程,增强血液循环和呼吸功能,同时还对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以及免疫系统功能也有良好的刺激作用。
07
开窗通风,讲卫生
春季万物萌动,细菌、病毒和一切虫害的生长繁殖加速。所以,春天要注意开窗通风换气,保持居室空气清新;重视个人卫生。勤晒衣被。
03
春分:调养阴阳,平衡身体
01
睡前揉腹,平衡阴阳
春分之时天地阴阳平衡,人体想要阴阳平衡,多疏通中焦。中焦是调节寒热、阴阳、气血平衡的中转点,把这里疏通,就是把生命的通道打通。特别是失眠、小腹寒凉、胃胀、上热下寒、手脚冷、便秘、乏力、湿气重、爱生气的人,更宜多在春分交节的这几天,揉一揉肚子,疏通一下中焦,中焦通了,浊气排出,整个人的气血才能真正调和。
双手自上而下反复轻推腹部(从胃部顶端推至小腹肚脐以下),感觉到硬结就多揉一揉,有鸣声阵阵更要坚持。能放屁,脚下能出汗最好。
睡前揉腹,安度好眠,早晨醒来,也可以做,促进排便。
02
拍打肘窝,平衡寒热
春季阳气生发当时,气候由寒变暖,积累了一个冬天的火热之气开始散发,眼红肿痛、痰黄气喘、咳嗽咳血、心烦心热、口腔溃疡、失眠多梦,这都是心肺火毒壅盛的表现。
肘窝是一个经络密集的部分,分别有肺经、心包经和心经这三条经络通过,春季借大自然发陈之际拍打肘窝,可以排出心肺的火气和毒素。
拍的时候手掌放松,有力且有节奏的一下一下拍下去,每条胳膊连续拍打5~10分钟,先拍左肘窝,再拍右肘窝。每周拍打一次,能促进气血的运行,释放多余的热。
拍打结束后,马上喝一杯温水,当天不要洗澡。同时可以借助工具,事半功倍。垫着一块毛巾,用拍打板拍打,着力更集中,力道都渗透下去,表皮反而没有那么疼。
文章来源:道医
排版林蓉蓉
监制崔甜甜
关于我们
“金桐全球英才计划”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和北京金桐网投资有限公司联合发起,是面向全球高等学校的国际金融青年领袖人才培养项目。在中国不断参与全球治理和完善金融开放、国际经济金融格局重建和人民币国际化日益推进的历史进程和时代背景下,该计划致力于培养“睿智坚毅的学术研究精英、开拓创新的业界明日之星和贯通中西的国际金融人才”。经过不断探索和完善,目前已逐步建立起一套系统化、专业化、国际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并作为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的优秀学生培养项目,入选教育部“双一流”。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9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8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宏观经济、金融监管、金融科技、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国际货币论坛、货币金融(青年)圆桌会议、大金融思想沙龙、麦金农大讲坛、陶湘国际金融讲堂、IMF经济展望报告发布会、金融科技公开课等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天府金融指数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宏观经济月度分析报告》等一大批具有重要理论和政策影响力的学术成果。
年,研究所荣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院属研究机构奖,在家参评机构中排名第一。在《智库大数据报告()》中获评A等级,在参评的个中国智库中排名前5%。年,入选智库头条号指数(前50名),成为第一象限28家智库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