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属于慎终追远、礼敬祖先、弘扬孝道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
唐代诗人杜牧也留下了著名的诗句《清明》。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防治
“春捂”当先
俗话说“二月乱穿衣”,还有一句俗话这样说:“过了清明冷十天”,也就是说在清明节到来之后,天气还是容易反复,会有比较冷的时候。为了避免身体受冷被冻,所以说,必须要注意保暖。所谓“春捂”也是这个意思,直到清明过后,四月中旬才可换春装。当然,“春捂”的过程也应因人而异,根据自己的身体素质决定衣服增减。
至于保暖的话,建议从穿衣下手,比如多穿长裤、穿长袜包住自己的脚裸,有很多的脾、肾经穴位都集中在足部,所以必须避免寒气从双脚开始入侵。建议准备一件可以随便穿脱的外套。结合早晚凉中午热的气候特点,早上出门上班时穿一件风衣,注意保暖,中午感到热时,可脱掉,晚上下班回家再穿上,这样就会有效预防感冒随时出现。
春季原本就风大,身体和皮肤都容易缺水,所以说,多喝热水既能够保暖,又能够补水。
清明调理
重在养肝
传统的清明节养生理论认为“春与肝相应”,意思是说春季的气候特点与人体肝脏有密切关系,肝主疏泄,调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所以,清明节的养生应以养肝为主,固然拜祖和祭扫悼念先祖、寄托哀思重要,但当见到家人的墓牌,很多人免不了触景生情,哀痛十分。忧伤过多对身心健康的影响是很严重的,尤其是身患高血压、冠心病、慢性肝病、脂肪肝的人更应调节情绪,防止旧疾复发。
春天也是多种多样精神类疾病的多发期,再再加清明节扫墓非常容易让人心情低落、抑郁症,引起精神类疾病。因而,清明前后大家不必过度忧伤,要长期保持的心态和舒适的情绪。如果您肝功能正常,人的气机就会通畅,气血就会和谐,各个脏腑的功能也能维持正常。因此,清明节养生重在养肝。调养肝脏有“养肝”和“清肝”之分。具体方法有多种,如以甘养肝、以味养肝、以血养肝和以菜养肝等。
清明饮食
芳香清补
中医认为,体内肝气在清明之际达到最旺。常言道,过犹不及,如果肝气过旺,也会横逆犯胃、乘脾,妨碍食物的正常消化吸收,还可造成情绪失调、气血运行不畅,加上阴雨纷纷时段空气中寒湿之邪随时乘虚而入,从而引发胁痛、腹痛、腹泻、嗳气、恶心、身重、乏力等各种疾病症候,因此,在饮食方面,在滋补汤调养中,除开要芳香化湿外,也要适度滋补。
因此,益气养血舒筋活络更为关键,以饮食搭配清补主导,同时食物宜减甘增辛,少吃发物。所谓“发物”,从中医角度上是指动风生痰、发毒助火助邪之品,如海鱼、海虾、海蟹、咸菜、竹笋、毛笋、羊肉、公鸡等,这些发物应少吃或忌吃。建议可多吃山药、米仁、荠菜、土豆、砂仁、玫瑰花、刀鱼、豌豆苗、草头、鸭肉等食物、饮品,宿疾缠身者建议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做些温灸、砭石、敷贴、中药等综合治疗。
清明养生
忌久坐卧
清明节气是吐故纳新,生气旺盛,万物洁齐,大地回春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墓祭的好时节,符合“天人合一”传统养生理念。切不可闭门不出,更不能坐卧过久。建议谨遵中医“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久坐伤肉”的古训。
清时节气应要保持乐观的心态,应要常到外户或河边散步,以呼吸新鲜空气,并进行适度的健身运动,一抒在严冬以来的郁结心胸,尤其对于单纯性脂肪肝患者每日保持步左右的踏青散步更是一项重要举措。
清明作息
贵在提前
到了清明作息提前。为了能使阳气更好地生发,人们应有意识地调整作息,早点起床。7时至9时是辰时,中医认为此时属胃经最旺,最是消化食物、药物的最佳时段,如不早起会导致阳气欲发而不能发,化为内火上扰心肺及脑,可引起人心躁、喉干、头昏、目浊等不适。因此,要尽量把自己的作息时间向前调,早起后积极进行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不仅能舒筋活络、畅通气血,还能畅达心胸、怡情养性、增强抗病能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