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暑,标志着盛夏登场。此时节,“三伏”启幕,热浪滚滚,公众要注意防暑降温,驱热纳凉。
小暑之养生
起居:劳逸结合保持阳气
俗话说“热在三伏”。中医认为,春夏养阳,人们在工作劳动之时,要注意劳逸结合,保护人体的阳气。高温天气下,心脏排血量明显下降,各脏器的供氧力明显变弱,一定要注意养“心”。起居有常,保证充足的睡眠,建议早睡早起,养成规律的作息。每天最好5点起床活动。若起床太晚,体内的阳气没法得以舒展,郁结体内,容易上火、身体疲乏。郁久化酸,易损伤肾脏,引发心脑血管疾病、肥胖、高血压等。并利用午睡弥补夜晚睡眠之不足。适当运动,多静养。夏季人体能量消耗很大,运动时更要控制好强度,运动后别用冷饮降温。夏季闷热难眠,避免空调温度过低,风扇直接对着吹,赤膊不加遮盖。还有一点就是,在天气好的时候,将家里的竹席、枕头拿出去晒一晒。因为天热睡觉的时候,出汗多,竹席和枕头其实吸收了很多的汗液,很容易发霉的。为此,应该拿出来晒一晒,杀杀菌。这样夜晚入睡的时候,也会更舒服一些。防病:严防心力衰竭和中暑
1
高温天气容易心力衰竭夏季要养心,静则生阴,阴阳协调,才能保养心脏。心衰通常是由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心血管疾病引起的。进入高温天气,由于心脏排血量明显下降,各脏器的供氧能力明显减低,不少“内心脆弱”者就会引发心衰,患者最初可表现为活动后气短;此后随着病情的加重,对活动的耐受力也越来越差,也可能出现易疲劳、食欲减退等症状。因此,进入高温天气一定要注意养“心”。
2
炎热夏日,中暑不请自来小暑时天气已经很热,若强烈阳光照射过久,红外线使人的大脑丧失调节体温的能力,就易中暑。外界气温高、空气湿度大,汗液蒸发困难,而体内热量积蓄过多、出汗过多,导致体内水和盐大量流失,当得不到及时补充时同样可能中暑。夏天避热、防中暑,上午10点到下午4点之间要少到户外活动,多喝水。若非要出门的话,请带好遮阳伞、提前抹好防晒霜,随身带好清凉油、藿香正气水等药物。心情:宜快乐舒畅
情志夏季人的情绪容易烦躁。俗话说“心静自然凉”,可以通过听舒缓的轻音乐,缓解不良或烦躁的情绪。闭目养神或静坐沉思也是不错的消除烦闷的方法。当遇到不痛快的事情时,切忌大怒,因为情绪波动太大,伤心更伤身。最好的方法是回避,暂且搁置,等冷静后再去处理。饮食:宜温凉适度
夏季饮食宜清淡,少食肥甘厚味,多吃豆制品;解暑利湿,健脾益肾。若有肾病不建议吃豆制品。饮食忌贪凉,若食生冷过多,使水湿固脾,脾胃升降,运化功能障碍,就会积水为患。所以,夏季要吃苦,苦瓜等,清泄暑热、以燥其湿,增进食欲。夏季人体阳气浮于外,脾胃运化功能减退,故易出现食欲不振等症状,所以饮食要注意节制。天气太过炎热,进食凉性食物如西瓜、苦瓜、黄瓜、茄子、芹菜、芦笋等,有助于清热解暑,但过度寒凉食物如冰糕、冰淇淋等冷饮,则很容易损伤脾胃之阳气,出现胃痛、腹泻等症。尤其平素体质阳虚的人更需要注意。夏季适量进食温热性的食物或药物有助于阳气,但也要适度,如进食过多牛羊肉、辣椒、桂圆等,则易导致阳气太过,化火生热。夏季出汗较多,阳气和津液都容易损耗。因此,夏天的饮食应该以清淡、滋润、富有营养、易于消化为原则,做到温凉适度。夏季饮食要把好病从口入,剩饭剩菜一定回锅加热,勿食变质的饭菜。餐具、茶杯等要经常消毒。适当喝柠檬汁,对预防肠道感染有预防作用。运动:宜缓慢少汗
暑热伤津,所以夏季运动强度要适当降低,活动量也应适当减少。一般来说,运动时间30~60分钟为宜。要多做些慢节奏的有氧运动,如游泳、散步、慢跑、太极等。运动后注意补充水分、盐分,避免出汗过多,血液黏稠度增加,容易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发生。补充盐分的方法有好多种,饮淡盐水是不错的选择。运动后避免一次性喝大量水,这很容易导致水中毒,尤其避免大量喝冷饮,因为这样会影响食欲,重者可导致胃炎等。建议多进行室内运动,而且最好在晨起或傍晚气温较低的时间。不要在阳光下运动,避免中暑。特别是有高血压病、心脑血管病的患者最好在下午或傍晚运动,因为晨起交感神经兴奋,是心肌梗死、脑梗死等疾病高发的时间。总之,夏季应把握缓慢、少汗、低温下运动的原则。用药:宜顺时调理
夏天的阳气最旺盛,人体亦是如此,在养生保健中常有“冬病夏治”的说法。现代研究发现,对于那些每逢冬季发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腹泻、风湿痹证等阳虚证,是最佳的治疗时机。药物贴敷后可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周围组织营养。“冬病夏治”不仅可以穴位贴敷,还可以内服中药。有上述慢性病的朋友,在夏季养生中尤其应该细心调养,重点防治。医生会根据夏季气候特点及个人体质灵活处方,患者须谨遵医嘱,切忌盲目服药。温馨提示:
夏季注意灭蚊蝇,尤其蚊子,防止皮肤感染及皮肤过敏,糖尿病患者,更应该注意。
小暑之饮食:
清淡为主推荐三宝
天热,很多人都会感到食欲不振。小暑时节,饮食以清淡为主。但不等于追求饮食的绝对清、素,只吃蔬菜、瓜果,最重要的是注意营养均衡,因为炎热使人的代谢能力相对变差,任何一种营养物质都要适量摄入。如果胃口不好,可以多吃点苦瓜、芹菜等,具有消暑清热、促进血液循环、舒张血管的作用。同时,饮食要有节制,应侧重健脾、消暑、化湿,菜肴要做得清淡爽口。
推荐饮食:
1.绿豆芽
绿豆芽可清热解毒、利尿除湿,可促进肠蠕动,具有通便的作用,是夏季瘦身佳品,也是便秘患者的健康蔬菜,对食道癌、胃癌、直肠癌患者也有良好的食疗价值。2.莲藕
莲藕营养又消暑,常吃莲藕可以凉血、滋阴、清热,夏天稍不注意就会流鼻血的人,可多吃点莲藕。对老年人来说,夏藕更是补养脾胃的好食材。此外,莲藕也是高血压、肝病、食欲缺乏、缺铁性贫血、营养不良者的保健食物。
3.黄鳝
俗话说“小暑黄鳝赛人参”,小暑前后一个月的夏鳝鱼最滋补美味。另外,这个时期往往是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缓解期,根据冬病夏治的说法,此时用黄鳝滋补更能起到补中益气、补肝脾、除风湿、强筋骨的作用。小暑之养生粥
小暑节气的时候,人体的肠胃功能比较弱,特别容易出现一些消化道疾病,因此,在饮食上要特别小心,这样才能及时预防。其中建议人们,要少吃一些过咸过辣的食物,同样刺激性太强的食物也不要吃。以免损伤肠胃,影响肠胃健康。应该多吃一些清淡有营养的食物,比如说粥、蔬菜、水果之类的。在这里推荐几款养生粥,让你在小暑节气时,也能吃得下饭:1、绿豆粥
准备好半斤的大米,G的绿豆,20G的白砂糖。之后再用清水将大米淘洗干净,绿豆放入清水中挑出杂质并且洗净。之后将它们一起放入锅中加清水炖煮,等到绿豆煮熟烂了以后,加入白砂糖,再关火焖煮一会儿就可以吃了。2、莲子粥
准备好1小碗粳米,20G的莲子。之后将前者清洗干净放入锅中,再将莲子芯去掉,也放入锅中。然后加入清水用慢火炖煮二十分钟就差不多了,加盐调匀就可以吃了。3、菊花粥
准备好G的大米,20G的菊花。之后将菊花冲洗一下,再放入锅中加清水煎煮。汁液煮成之后,将菊花捞出来扔掉,再倒入洗净的大米一起煮成粥食用。小暑之艾灸保健:
护心阳
小暑之季,气候炎热,人易感到心烦不安,疲倦无力。在自我养护和锻炼时,我们应按五脏主时,夏季为心所主而顾护心阳,平心静气,确保心脏功能的旺盛,以符合“春夏养阳”的原则。这个节气施灸,可以降火气、养元气。◎艾灸取穴:少府穴、肾俞穴、关元穴、大陵穴。少府穴在手掌面,第4、5掌骨之间,握拳时,当小指尖处。(此穴为双穴,左右各一)肾俞穴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此穴为双穴,左右各一)关元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大陵穴在腕掌横纹的中点处,当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此穴为双穴,左右各一)
(以上穴位,建议1天1次,每穴灸30~40分钟。)颐学微课第四十四讲:端午节气养生指南颐学微课
第四十三讲:夏至颐学微课
第四十二讲:芒种颐学微课
第四十一讲:小满节气养生指南颐学微课
第四十讲:立夏——不但春妍夏亦佳,随缘花草是生涯颐学微课
第三十九讲:谷雨养生知多少颐学微课
第三十八讲:清明如何从节气“进阶”为重要节日?颐学微课
第三十七讲:春分——燕子来时,陌上花开颐学微课
第三十六讲:惊蛰又名“启蛰”为啥改名?颐学微课
雨水——北京颐和园学会小课堂系列(三十四)颐学微课
第三十一讲:美食之旅从立春开启颐学微课
第二十九讲:大寒颐学微课
小寒北京颐和园学会小课堂系列(二十七)
本文文字和图片均来自于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