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名碧水蓝天。市、县作协会员,安徽省散文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天涯诗刊》《湖北文学》《皖西日报》《中国诗歌》《散文诗世界》《大风》《振风》《映山红》《散文诗》等省市报刊80多家。曾获“禅祖司空,魅力店前”全国主题征文大赛特等奖;获第五届中国.曹植诗歌大赛三等奖;湖北省广水市举办的首届禾点炎黄帝酒李白诗歌大赛获二等奖;中国诗歌网举办的“端午文化”散文诗、古诗词全国诗歌大赛一等奖;河南省作家协会,河南省散文诗协会主办的“华威杯”全国诗歌大赛优秀奖等数十次奖项。散文、散文诗、诗歌入选多种选本。
老鸭汤面,真够味
安徽/朱东升
01
冬日的一个傍晚,我因事独自一人在县城转悠。风一阵紧似一阵,寒意透过来,我连打几个冷战。看看时间,已临近傍晚6点,第一反应就是想到空瘪的皮囊了。于是找到一家面馆坐下来。“黄尾鸭汤面”一下子扑入眼帘。我索性钻到面馆里,发现人不是很多,想来味道应该也不会很好。但肚子已在闹“空城计”,姑且应付一下,大有必要;再说,避一下风寒,暖暖身子,也是可行的。
鸭汤面,顾名思义,将下好的面条放入煨好的鸭汤碗里,再辅以鸭肉,鸭血,青菜或香菜之类。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猜测。我站在一旁,看她是如何制作。一旁的炖锅安在炉子上,不论客人什么时候来,都有一碗暖热的鸭汤面端上来。那面条是纯手工挂面,很细的那种,粗细均匀。之前,我就听人说过,岳西剧团巷有一家下老鸭汤面的,味道鲜美,很纯正。我坐在桌旁,面对锅内热气腾腾的水汽,更有香味直窜的鸭汤鲜味,真是太诱人了!也许是我有点饥饿的缘故,真有点等不及的味道。我便喊了一声:“老板,能否快点哦?”“好嘞,马上就来!”老板应声答道。不一会功夫,一碗热气直冒的鸭汤面施施然粉墨登场,香气扑鼻。“吃吃看,味道咋样?要辣的,有各种辣酱,自己调嘞!”“嗯,好的。”我随口应道。老板边说边收拾刚吃好的餐桌。一个青瓷大花碗摆在我的面前,古色古香,老鸭汤面氤氲绕梁,随即,我大开胃口,扑扑噜噜吃起来,举座皆惊。美食当前,即便是沈腰潘鬓,林下美人,亦难保庄重与矜持。一大碗鸭汤面不到十分钟,已向我缴械完毕,连汤也所剩无多。这也许就是老板最愿看到的结果。脸浅的我,不顾周边毫无顾忌地吃相。老板看在眼里,看我吃得如此够味,便随口问我够不够,我笑答:够了。脸上已渗出细密的汗珠,一股热量忽地散发出来,餐巾纸也在嘴边“吻来吻去”了。
馋,字典解释为“贪食也”。梁实秋先生曾说,其实不只是贪食,是贪食各种美味之食。此言对于我,算是言中了。
一抬头,又见满室书画,甚为兴趣,落款皆为:程银亮。经一聊,大名正是老板自己。我一介书生,闲时也斟酌书画,看书,为文,也写字。但要动起笔来,怕要连方家也要笑出泪来。所以我常常笑话自己:做裁缝注定是不行的,做个敲褊的倒也凑合凑合。我坐到字画对面,一时半会不愿离开面馆。理由很简单:一则欣赏程氏书法,一饱眼福:二则避一避街道风寒,暖暖身子骨。
后来,每每来县城,我就成了这家面馆的常客。
02
第二次来县城这家面馆,时隔一月有余,那当是5年前的一次消费了。
那时,天正热。我在剧团巷里转悠,甭说还是寻思那家面馆。也许是有共同语言,抑或鸭汤面味道纯正的缘故。每次吃完面,总要坐上一阵,聊聊书法与写作,聊聊山城的一些书法与写作名家。当然,也聊聊老板的生意。这家面馆生意这么红火,背后一定有很多洗耳恭听的故事。我们从面馆的搭建到顾客盈门,个中经营之道,老板讲得有板有眼,而我以一个顾客的身份,探问其经营之道与经营理念,听得津津有味。自此,家乡剧团巷的老鸭汤面馆,奔走在岳西人的心中,直至省城,声名远播。
多年以后,第一次进面馆吃面的情形,犹在眼前,且那份味道一直飘在我的记忆深处,经久不散。
03
此后,老鸭汤面一直牵引着我的胃口,并认定,老鸭汤面乃是我今生的最爱,那味道令人唇齿留香,念念不忘。
每次进城,脑子里第一反应就是鸭汤面,且无论是一天中什么时间。有一次,正赶上中午,妻子也随我一道进城,外加两个重庆的朋友,当然也是文友。我建议,去城里享用一下岳西美食怎样?两个文友当即同意,只是妻子还有点不依不挠的样子。于是,对我使了个脸色,忙说:“那怎成,客人大中午的,需炒几个菜才是!”谁知,两个文友说,到岳西来,一定要尝尝岳西美食。我当机立断:老鸭汤面,岳西美食,吃后不忘,不二的选择!”好好好,就这样,我们四人来到剧团巷,走进那家面馆,不一会功夫,四碗热面端到我们面前,两位外地文友连夸“好吃好吃,太鲜了!”我对妻子说:“若听你的,客人们怕是又一次错过美味鸭汤面了。”妻子笑着说:“我是怕客人吃面不习惯,招待不周噢……”我知道妻子的意思,我想,岳西美食老鸭汤面,正是上等的待客礼遇。
论吃,我自然排不上号,但有一点,礼客还是有谱的。因为我是岳西人,岳西人好客。
04
据《本草纲目》记载,鸭肉具有"性味甘、寒,填骨髓、长肌肉、生津血、补五脏”。因而,老鸭汤汤具有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汤汁浓厚的特点。若把此汤下面条,可谓一绝,这正是成为岳西特色美食的原因所在。其实,中华美食,博大精深,历史与文化积淀深厚。而岳西美食正传承着这些深厚的文化因素,延续下来,成为美食经典。我想,岳西老鸭汤面与鸭汤粉丝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据老人说,老鸭粉丝,又名鸭血粉丝,是一种流行在江淮一带百年的民族美食。
笔墨至此,我突然想起古城镇江“鸭鲜知”面馆与此相关的一段佳话。
晚清时,古城镇江,西门大街百业汇集,市景繁华,茶坊酒馆遍布街巷。老鸭汤粉丝和鸭血粉丝是闻名江浙一带的美食。“藤梅居”也在西门大街。老板是镇江人梅茗,即是"鸭鲜知"创立者。梅茗,晚清秀才出身,善诗文。清同治年间,屡次科举不中,无奈之下,弃文从商。在镇江西门大街,经营酒肆,初名"藤梅居",专以经营当地名吃鸭血粉丝。梅茗善厨艺,独创老鸭汤粉丝和鸭血粉丝,口味独特,自成一家,无人能及。平日喜交文士,与上海,江浙一带的晚清名士,交往甚繁。当年《申报》首任主编蒋芷湘在品尝梅茗所做之老鸭粉丝后题写的一首诗:"镇江梅翁善饮食,紫砂万两煮银丝。玉带千条绕翠落,汤白中秋月见媸。布衣书生饕餮客,浮生为食不为诗。欲赞茗翁神仙手,春江水暖鸭鲜知。"梅茗自此将"藤梅居"易名为"鸭鲜知",并请晚清著名书法大家李文题匾,经营日隆,成为镇江当地首屈一指的名馆。自此,面馆“鸭鲜知”名闻遐迩。这当然只是一种民间传说,岳西的老鸭汤面正是在此基础上传承并发展起来的。
岳西美食老鸭汤面历经百年岁月的洗礼,增添了深蕴独具的美食文化气息。
05
来山城岳西,吃一碗老鸭汤面,唇齿留香,且有念念不忘之感。若是几个人围坐一张方桌,谈笑之间,一碗老鸭汤面在大家扑扑噜噜间,渐露净底。一阵吃面之声,如一首曲子的前奏。舌根下,唇边,处处留香;心头自是一阵畅快淋漓。
吃岳西老鸭汤面后,晚上做梦也香。
好想召集几个文朋诗友在此小聚,添上几杯小酒,来一段诗文助兴,那是多么畅快的事啊!边吃面,边喝酒,边吟诗,那才真的够味儿!
后来去几次外地,一直寻思着鸭汤面,虽然吃上了,但对比起来,还是家乡的味道纯正、难忘。我顿悟:老鸭汤面,它承载的不仅仅是我无法忘掉的乡情,更是一种地域文化。
无论我身处何地,家乡老鸭汤面的味道一直都在。
“家乡美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