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补调养
滋补调养

您现在的位置: 滋补调养介绍_滋补调养注意 > 滋补调养排行 > 中医养生适应四时养生,增进健康,延年

中医养生适应四时养生,增进健康,延年

发布时间:2017-1-3 19:48:10   点击数:
前言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总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精神养生是指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剂生活等方法,从而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养生是以培养生机、预防疾病、争取健康长寿为目的。中医养生有食养、药养、针灸、按摩、气功等丰富多样的养生技术。 

古人认为养生之法莫如养性,养性之法莫如养精;精充可以化气,气盛可以全神;神全则阴阳平和,脏腑协调,气血畅达,从而保证身体的健康和强壮。所以精、气、神的保养是最重要的内容,为人体养生之根本。中医学把人身最重要的物质与功能活动概括为精、气、神,认为这是生命之根本,是维持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三大要素。早在两三千年前,《周易》、《黄帝内经》、《老子》里面已经有一套很完整的养生原理,就像一个永远也挖不完的宝库,值得我们再三探索。中医的养生观包括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身心合一三大法宝。

下面重点从因时制宜、四时养生方面谈谈养生的方法:

一、春季养生

春天的气候,和风拂面,杨柳垂金,生机盎然。所以人亦应该顺应春生之气,夜卧早起,散步于郊野,游春于户外,眺园林之春光,观山河之奇秀,纳六气之甘清,或作舞练剑,或行拳练功,或吐纳引导,或缓运四肢,都可舒调气机,畅运气血,开通毛窍,激发生机。

当此之时,眼观旭日东升,耳听莺歌燕语,天地万物,欣欣向荣,自然使人心旷神怡,周身充满青春活力。

这个时节,千万不要因“春困”而久卧,蜗居室内不见风日,那样会逆其春之生意,而患生郁疾,甚至会使肝伤,而体内阳气不得生发,至夏变为寒病。

二、夏季养生

盛夏天气炎热,万物繁荣,枝茂叶盛,生气勃勃。而且夏日昼长,养生者应当早起锻炼,不宜懒惰。不要怕日晒,应坚持不懈,运动锻炼。

民谚有“夏练三伏”之说,也是符合人体适应夏季长养规律,坚持体育锻炼不停止,才能长功夫的实际情况的。《易经》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正是此理。

夏季,暑湿当冷。“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因于湿,首如裹”(《素问?生气通天论》)。

夏天暑湿偏盛,伤于人则易导致阳气外泄,气阴受损,故使人气虚乏力,困重头昏。所以这个季节应该注意防暑。虽说“夏日炎炎正堪眠”,但还是要振作精神,注意劳逸结合。

三、秋季养生

宋代大养生家陈直就说过:“秋时凄风惨雨,老人多动伤感,若颜色不乐,便须多方诱说,使役其心神,则忘其秋思”。所以秋季养生,要从心始。秋季以“收”为要,所以“养心”主要是:“使志安宁”,亦就是要心境宁静。

怎样才能心境宁静呢?简要地说,就是要“无外其志”,要“清心寡欲”,要“收敛神气”。

从正面角度讲,就是要尽可能把精力多用在工作上、学习上,以一颗平常心去看待自然界的一切变化,包括社会、人际关系等等,或静心练气,收敛神气,保持内心宁静,或多接受阳光照射,转移低落情绪,驱散心中的阴霾,保持乐观的心境,让自己天天都有一个好心情。

从反面角度讲,则不让心存私利。不要有嗜欲之心,以免自身神气遭受破坏。古语云:“酒色财气四道墙,人人都在里面藏,若能跳出墙外去,不是神仙也寿长”。这里再清楚不过的说明了:人们只有不计较个人得失,尽量做到清心寡欲,才能保持身心健康。

四、冬季养生

中医认为,严冬腊月,天寒地冻,万物蛰藏,冬眠休息。人亦宜应其气而周密腠理,保养精气,使外不伤于寒邪,内不伤及肾精,则来春就会少病或不病。否则,“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可见,凡是立春前后容易发病的,多与其冬季失于保养有一定的关系。

中医认为,冬属水,气通肾。而肾主骨、生髓,冬季不仅容易伤于寒邪,而致筋骨疼痛,腰腿不便等痹症的发生,而且还常因“水克火”的关系,损伤心阳。因此,心阳本已不足的人,如有心肌梗塞的病人,在隆冬,即小寒、大寒时节,最易犯病,甚至猝死。故应特别引起重视。

至于药食调养方面,我国自古就有“冬令进补”的传统习惯。冬季为藏蛰之令,此时服用滋补肝肾的药物,可以增强肾脏藏精的作用。肾气、肾精充足旺盛,则体力自然充沛,抗病能力自会增强,来春也就不会或少生温热性疾病。而且冬气进补,还可以起到年少者促进生长发育,年长者益寿强体、延缓衰老的作用。

总之,天地自然,四时阴阳,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其规律是最公正、最无情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必须“顺适”之,遵循之,否则,必然会受到应有的惩罚,生产生活是如此,养生之道亦是如此。

 

中医养生理论

  

养生八法

一、说情志:人要健康长寿,清志调畅是一个重要条件。陶弘景在《养生延寿录》中提出:“养性之道,莫大忧愁大哀思,此所谓能中和,能中和者必久寿也。”

二、戒私欲:养生求静,使身心处于万虑皆息独存一念的境地,也要求人具有高尚的情操,心胸坦荡。孙思邈说:“人不终眉寿,或致夭殁者,皆由不自爱惜,竭情尽意,邀名射利。”故善养生者“勿汲汲于所欲”,“心无妄念”,“所至之处,勿得多求”,“旦起欲专言善事,不欲先计较钱财”。

三、远房室:指性生活有节制。人的生长发有赖于肾精,肾精充盈则生生不息,人的生命活力和抗病能力强。欲保肾精,必须节制性软,倘贪色好艳,纵欲无度,势必损精害体折寿。

四、适四时:人生活在自然之中,顺应季节气候是养生学的重要内容。《吕氏春秋》说:“年寿得长者,非短而续之也,毕其数也,毕数之务,在乎去害。”所谓害,就是指非其时而有其气以及大寒、大热、大燥、大温等反常气候,中医称为“六淫”

五、节饮食:脾胃为后天之本,饮食不节,伤及脾胃,就使人多病早衰。《内经》对饮食不节的危害,有“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多食盐,则脉凝泣变色,多食苦,则皮枯而毛衰……”等多处论述。孙思邈对饮食宜忌的论述更全面、更科学,除“食不可过饱,务令简少”,“常宜温食”,“常宜轻清甜淡之物”等常识外,还对饮食方法、饮食卫生重笔描写,如“美食宜熟嚼,生食不粗吞”,“食勿大语”,“每食以手摩面及腹”,“勿食生菜、生米、小豆、陈臭物,勿饮浊酒”,“必不得食生粘滑等物”等等,这对避免损伤脾胃以及防止食物中毒,预防传染病,乃至祛病延年都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六、常运动:人是有机的整体,常运动会使精力充沛,身体健壮。早在汉代,华佗就倡导锻炼强身以防病。他指出:“人体欲得劳动,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孙思邈在《千金方》中也说:“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体欲常劳,但勿多极”,提醒人们经常活动筋骨以祛病延年。

七、顺性情:指要健康长寿,须按年龄规律自身颐养。孙思邈分析老年人说:“人年五十以上,阳年日衰,损与日至。心力渐退,忘前失后,与居怠惰,计授皆不称心。视听不稳,多退少进,日月不等,万事零落,心无聊赖,健忘嗔怒,性情变异。”这就告诉我们,人在进入老年期后,会出现一系列生理和形态的变化,我们要爱护、体贴老人,顺其性情以调之,以利他们尽享天年。

八、服药饵:人生在世,享赋各异,况病魔无情,难免伤人。因此,服食药饵也是养生学内容之一。古人重视服药饵来防病治病,养生延年,并拟定了许多延年益寿的药饵、药方。但是,养生不可单靠服药饵,否则,“虽常服药饵而不知养性之术,亦难以长生也”,“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

〖本站原创,图文综合网络,转载注明香港锶淇艾草足贴〗

觉得不错,请点赞!↓↓↓









































白癜风有妙方
白癜风可以治好么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anzhuangguoji.com/zbph/4150.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