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史今,人类艺术是一个“新”“旧”不断此消彼长的过程。史前“智人”对工具制造在实用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对形式法则的最初的认识之后,两者之间的关系成为工具制作的重点,而艺术创作便在这样的过程中迈出第一步。接下来让管老师带领我们一起了解艺术美学与人类共同进化的过程,沿着艺术史的故事从知识走向智慧~
1
视频课程
课程大纲
2
雕刻艺术(中期原始艺术)古两河流域的原始艺术线条艺术(早期原始艺术)母系时代的艺术(后期原始艺术)尼罗河流域的原始艺术1.线条艺术(早期原始艺术)
“我们看到的世界和万物都是立体的,为什么那时候的人们会用线条去表现?同为艺术作品不存在哪一个更好,艺术形式也不存在优劣,只是技术难度有高低。在技术难度上,线条更易于表现。同一时期,东西方都是在探索用线条去表达。”
一一一一来自于一位老师关于线条的观点
图1-1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
位于西班牙北部桑坦德(Santander)市西,因有优美的史前绘画和雕刻而闻名。年为一猎人发现,年桑坦德市贵族绍图奥拉(MarcelinodeSautuola)游览此洞窟,在洞内发现了动物骨化石和石器。年夏,又携其小女玛丽亚(Maria)重游此地,又发现了洞顶绘画,他於年将其发现公布於世。洞窟长公尺。
图1-2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
人们在洞前部发现奥瑞纳(Aurignac)文化、梭鲁特(Solutre)文化晚期,以及马格德林(Magdalen)文化初期或中期的许多古代遗迹,包括雕刻的动物肩胛骨等。
该洞窟长约米,深邃而曲折。多幅壁画集中在长18米、宽9米入口处,为公元前3万~前1万年左右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古人绘画遗迹,称“马格德林文化”。洞内有史前人睡觉的地方及烧烤食物、生火取暖的石灶,灶底余烬痕迹清晰可辨。洞顶和洞壁多是简单风景草图和分散的动物画像,如野牛、野马、野猪、猛犸、山羊、赤鹿等,多以写实、粗犷和重彩手法,刻画原始人熟悉的动物形象,有站、有跑、有卧、有叫,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壁画颜色取于矿物质、炭灰、动物血和土壤,掺和动物油脂,以红、黑、紫为主,色彩浓重,艳丽夺目,达到史前艺术高峰,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窟底有一条隆起的岩石,上铺帆布,供参观者仰卧观赏崖壁画。
图1-3法国拉斯科洞窟壁画
年,法国西南部道尔多尼州乡村的四个儿童带着狗在追捉野兔。突然野兔不见了,紧追的狗也不见了。孩子们这才发现兔和狗跑进一个山洞,他们带着电筒和绳索也进入洞里,结果发现一个原始人庞大的画廊。它由一条长长的、宽狭不等的通道组成,其中有一个外形不规则的圆厅最为壮观,洞顶画有65头大型动物形象,有从2米到3米长的野马、野牛、鹿,有4头巨大公牛,最长的约5米以上,真是惊世的杰作。这就是同阿尔塔米拉洞齐名的拉斯科洞窟壁画。它被誉为“史前的卢浮宫”。
图1-4法国拉斯科洞窟壁画
拉斯科洞窟因石灰岩缝隙水流的侵透,在地质年代的第三纪形成大型的岩洞。它由一条长长的、宽狭不等的通道组成,面装饰着大约0个岩刻和个绘画,有红、黄、棕和黑等多种颜色,其中以外形不规则的圆厅——野牛大厅——最为壮观。厅顶画有65头大型动物形象(马匹、红鹿、5米多长的巨大野牛等)及一些意义不明的圆点和几何图形。在这样垂直的崖壁上作画,必定要使用梯子和架子:事实上已经发现了安装架子用的插洞。在洞窟的地面上,还发现了作画用的木炭、颜料和雕刻工具等。对那些含碳材料放射性碳素的断代测试表明,洞窟绝大多数的岩画作品绘于约公元前00年。
2.雕刻艺术(中期原始艺术)
雕刻艺术最早是在应用于石器工具的制造和竹木牙骨的雕刻,后期发展又形成了更为多样的雕刻技艺。相对于早期雕刻艺术中突出的实用功能性来说,后期的雕刻艺术其表现性、审美性的成分日益增多,最终达到了与实用性相平衡甚至远远过之。
图1-5野牛雕塑
野牛雕塑,约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属于浮雕中的高浮雕,创作者以泥塑的方式,堆塑出他们健壮的身躯,并以工具刻划出眼睛、鼻子、嘴、鬃毛等细节力求效果逼真。
图1-6猛犸象象牙雕(德国南部沃格尔赫德洞穴)
德国西南部沃格尔赫德洞穴中发现的五个猛犸象象牙雕像,这是其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具,这些象牙雕像被认为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历史最悠久的艺术品之一。这个用猛犸象象牙制成的长4厘米、重7.5克的雕像已有超过3.5万年的历史。
3.母系时代的艺术(后期原始艺术)
早在两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的人类他们居住的洞穴中,就已经描绘出极为精彩的史前壁画。除了史前洞穴壁画,在石器时代,与艺术具有密切关系的主题主要包括各个地区的原始母神造型,这与母系氏族公社文化有关,还有小型石器、骨器、彩陶、岩画,还有巨大的石阵艺术等。
图1-7奥地利威冷道夫的“维纳斯”
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在许多地方发现有小型的母亲神石雕像,学者们以罗马神话中的美神“维纳斯(Venus)”来命名这种母亲神石雕像,实际上,这个受欢迎的称呼却并不正确。最著名的“维纳斯”如奥地利维冷道夫遗址(Willendorf)出土的《维冷道夫的维纳斯》(前-前年,图1-7),为卵形石灰石圆雕,表现女性丰满和圆润的性征。
图1-8莱斯皮格的维纳斯
图1-8《莱斯皮格的维纳斯》(距今20到年)为旧石器时代的母亲神牙雕像,现藏于法国巴黎人类博物馆。这座雕像高15厘米,象牙制成,属于帕里果特文化时期,但也有人考证它应属于奥瑞纳文化时期,也就是与前面我们介绍的《维冷道夫的维纳斯》图1-1为同一文化期,但这件雕像的乳房与臀部比维纶多夫的维纳斯更加肥大,头部呈现出一个小圆球形,虽有鼻子和眉弓,但很不清楚。细弱的手臂搭在胸前。一双大腿却很粗,至小腿部位则合并在一起,变成了一个尖尖的楔子,没有刻出足来,可以插在地上或搁在一种底座上。
图1-9女人像
来自旧石器时代晚期洞穴的维纳斯牙雕,高度仅3.5厘米,脸部空白缺少刻画,藏于法国国家考古博物馆。
图1-10熟睡妇女像
这些造型的女人像共有特征是强调了女性的性征和母性的繁育特征,但也有诸多区域特征,反映了人的原始野性,例如许多雕像的头部仅仅是缠绕着长长的头发,而几乎没有面目细节的刻画。
在长达数千年的史前社会中,女性崇拜一直居于一个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古代宗教史学家和神话学家的著作里,女神一直被描述成孕育万物的神,但“大母神”这一具体作为原型女性形态指称的词,是在人类历史相对晚期的时候才出现的,作为万物丰产的源头和象征,女性的身体在构造中被赐予了生殖的力量,人们创造出这样的女神,她既是生命和分娩的赐予者,同时也象征了宏观宇宙中女性身体的延伸,一种丰产和大地的符号。出现在史前艺术中的孕妇并非现代意义上的性象征,人类的祖先要比我们想象的更为睿智,出现在他们艺术中的女性不只是关于性,作为一种崇拜,崇拜女性预示着丰产,是关于力量、充裕和繁殖,也象征着出生、死亡、再生的过程。
两河流域的原始艺术
两河流域文明又称美索不达米亚文明
(Mesopotamiaculture),或两河文明。
是指在新月沃土的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
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所发展出来的文明,是西亚最早的文明。
主要由苏美尔(Sumerian)、阿卡德、
巴比伦、亚述等文明组成。
Thecivilizationofthetworiver
basinsisalsoknownastheMesopotamiancivilization
(Mesopotamiaculture),
orLianghecivilization.
4.两河流域的原始艺术
两河流域文明又称美索不达米亚文明(Mesopotamiaculture),或两河文明。是指在新月沃土的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所发展出来的文明,是西亚最早的文明。主要由苏美尔(Sumerian)、阿卡德、巴比伦、亚述等文明组成。
巴比伦时期(前-前1)新巴比伦时期(前-前)苏美尔--阿尔卡德时期(前-前)亚述时期(前-前)美索不达米亚(Mesopotamia)一词为希腊语,意味“两河之间”,两河即指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前年代~前6世纪,这里先后兴盛了许多伟大的文明,包括苏美尔文明、古巴比伦文明、亚述文明和迦勒底文明等。
两河流域是西亚诸多古文明的一个伟大中心,历史非常复杂,众多民族在这里兴盛衰亡。其文明的影响力遍及整个亚欧大陆。工艺制作上也有诸多原创造型,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下期更精彩不定时更新请大家耐心等待哟~
参考资料:《世界艺术史》
END点击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