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IC导读
◆11月26日晚,医院感染科主任张玮、医院药剂科副主任史秀峰、上海中医药博物馆馆长李赣来到新华社“快看”直播间,在《神奇的中医——冬令进补江南膏方》中介绍膏方历史、制作方法以及服用注意事项。让我们一起学习科学进补!
张玮:膏方的适用人群及注意事项
史秀峰:自制阿胶糕中医认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冬季是万物收藏的季节,人体阳气、阴精均藏而不泄,此时由于气候寒冷,人体对能量与营养的要求比其他季节高,消化吸收能力亦强,营养物质可充分吸收、利用和存储。所以一直以来,就有“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冬令进补,上山打虎”的说法。
冬令进补,更以膏方为佳。膏方俗称“膏滋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以辨证论治为基础,根据病人的体质和病情等综合情况,按君、臣、佐、使原则组方、以精选中药材经过浸泡、煎煮、浓缩、收膏等工序,精制加工而成的稠厚半固体状中药剂型。冬季选择膏方进行“调治”是防病治病的最佳时机,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使机体阴阳平衡,脏腑协调,气血和顺,从而调和体质,提高生存质量。
11月26日晚,医院感染科主任张玮、医院药剂科副主任史秀峰、上海中医药博物馆馆长李赣来到新华社“快看”直播间,介绍膏方历史、制作方法以及服用注意事项。
百年膏方笺:膏方的传承与创新
膏方历史悠久,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有30多张方涉及膏。《黄帝内经》中关于膏剂的记载,如用马的脂肪熬制的马膏,主要是外用。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用大乌头煎治疗“寒疝”是内服膏剂最早记载。唐代孙思邈《千金方》中个别的“煎”已与现代膏方大体一致。明清膏方更趋完善,应用也更为广泛和成熟,不仅在江南民间广为流传,宫廷中也非常喜欢用膏方来滋补,如《慈禧光绪医方选议》有内服膏滋方近30首。上海中医药博物馆展示了两件馆藏的“宝贝”——拥有百年历史的膏方笺和膏方底。这是出自医学世家的张骧云先生在年开处的一张膏方笺和年的一本膏方记录本。上海张氏内科,自第一代张元鼎(明朝)行医以来已有年的历史,张骧云(—)是张氏世医第九代传人,以善治伤寒而闻名沪上。该膏方笺文字优美,显示其深厚的书法功底。方子中,医家根据病人的病情开出饮片处方,选取的药材非常考究,重道地、重炮制,并把制作过程、注意点及服用方式作了详细阐述,包括“长流水浸两天,入铜锅煎三次,去渣沥清,用文火进行收膏,收膏的同时加入膏类以及细料药,储于瓷罐,每日清晨服两三勺,开水化服”等,与现在膏方的制作要点和服用理念都是一致的。这些出自名家的处方和资料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而且仍然具有很高的临床研究价值。经过百年发展,膏方的制作在传统的基础上有了现代科技的加持。开单、扫码、复核、配药……处方开具之后,整个配药过程都在全程监控下完成,减少了药物的污染。配药环节之后的制作环节与传统制作方法类似,包括浸泡、煎药、沉淀、浓缩、氧化、加细料、收膏、晾膏、包装等流程,但细节上区别很大。医院药剂科副主任史秀峰介绍道,制膏方流程已经实现电子化管理,只要“扫一扫”膏方单就能查询该膏方的制作进程,包括目前处于哪个阶段、处方来源等,实现了流程可追溯,让大家吃得更放心、安心。此外,煎药阶段,目前已经实现了全自动挤压,能够让药液接触更充分、温度更精准、提取效果更好。晾膏是制作膏方最重要的一环,晾膏间“全副武装”,装备了恒温机、紫外灯管等装置,既要让温度保持在15摄氏度左右,又要进行紫外线杀菌,降低膏方受微生物污染的程度。包装阶段,有塑料小包装和瓷罐包装两种,小包装的膏方容易保存,也适合外出时携带。哪些人适合服用膏方?
中医对改善人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有很好的作用。膏方具有治疗疾病、滋补强身、抗衰延年的功能,其作用可以简要概括为“调治”二字。“调”即调补,是指具有补充人体的营养物质,调节、改善人体的生理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抗病能力的作用;“治”是指具有治疗疾病的功能,本质特色主要是调补。上海中医药博物馆馆长李赣(左)与医院药剂科副主任史秀峰(右)那么,膏方适合哪些人服用?上海中医药博物馆馆长李赣在直播中介绍道,慢性病、重病如术后体质虚弱的人、中老年人、容易感冒咳嗽体虚的小孩等特殊人群,都适合使用膏方进行调养。他强调,膏方一定要根据适应症来选择。医院药剂科副主任史秀峰表示,膏方可以用于预防性的治疗,适合亚健康人群服用。现代人工作忙碌、生活压力大,容易处于亚健康状态,虽然身体无明显慢性疾病,但体力下降,常感劳累乏力、精神欠佳、失眠健忘等,膏方对此有调理的作用。医院感染科主任张玮表示,现在的膏方服用是通过纠正体质的偏差,补不足祛邪毒,不是大量的补益药的堆砌,通过中医辨证论治处方用药,让人体达到“和”的状态。膏方具有治未病的作用,如果我们体质平和,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就能抵御外邪的入侵。因此,膏方的服用对于异常容易感冒、体力不好、失眠、月经不调、气色不好等亚健康状态具有很好的调适作用。那么,脂肪肝患者还可以使用膏方进行进补吗?对此,张玮回答道,膏方一定是辨证论治,脂肪肝的人群中并不全是吃多了而至的湿毒人群,部分患者是“因虚致实”的体质有偏差,往往是因脾胃运化不好而导致体内垃圾排不出体内。所以脂肪肝患者同样可以吃膏方,但可以多用素膏,比如用桃胶、琼脂来收膏,这样既避免了动物膏过多导致代谢壅滞,又能让患者体质改善、促进代谢,以达治疗脂肪肝的目的。膏方的作用不单是改善亚健康,对于一些疾病稳定期但疾病还未痊愈的患者,或是疾病亚临床期的患者,具有很好的协同治疗作用,可以帮助正气清除邪毒。但她强调,在疾病发作期是不适合服用膏方的。因人而异不可盲目进补
医院感染科主任张玮(左)与新华社“快看”主持人侯凯(右)
膏方养生虽然有诸多好处,但“是药三分毒”,也并不适合所有人群。“湿热很重等有邪毒的人群、疾病急性发作期的人群,是不能吃膏方的。”张玮建议,膏方讲究的是辨证、辨病、辨体质,“一人一方”。如果要自行食补或调养,也一定要找专业的医生咨询,不要盲目进补,“吃错补药如吃毒药”。张玮还表示,每个人的脾胃功能不一样,脾虚有湿、脾胃特别弱的人,需要先吃“开路方”以达到健脾开运的效果,以利膏方更好的吸收。“对于从未吃过中药或体质偏差夹杂的人群用‘开路方’摸一摸体质,接下来开的处方膏方就能比较贴合他的体质,获得更好的疗效。”本文来源:陆家嘴金融网文字:顾舒徐视频:栾雪、郑星遥直播预告|《神奇的中医》带你走近膏方,学习科学进补11月26日19:00~20:30
新华社“快看”快手直播间为您带来《神奇的中医》系列直播节目第八期——冬令进补江南膏方本次直播将邀请:医院感染科主任张玮医院药剂科副主任史秀峰上海中医药博物馆馆长李赣
活动简介
时间:11月26日19:00~20:30直播入口:快手App,??搜“新华社快看”直播亮点:中医认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冬季是万物收藏的季节,人体阳气、阴精均藏而不泄,此时由于气候寒冷,人体对能量与营养的要求比其他季节高,消化吸收能力亦强,营养物质可充分吸收、利用和存储。所以一直以来,就有“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冬令进补,上山打虎”的说法。膏方俗称“膏滋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以辨证论治为基础,根据病人的体质和病情等综合情况,按君、臣、佐、使原则组方、以精选中药材经过浸泡、煎煮、浓缩、收膏等工序,精制加工而成的稠厚半固体状中药剂型。冬季选择膏方进行“调治”是防病治病的最佳时机,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使机体阴阳平衡,脏腑协调,气血和顺,从而达到改善体质、恢复与促进健康的目的。那么,如何制作膏方?如何服用膏方?服膏方有哪些注意事项?让我们跟随本期的嘉宾,一起学习科学进补吧!直播嘉宾:张玮,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感染科主任、中青年名中医,上海市中医药领军人才,浦东新区名中医。学术任职为中华中医药学会感染病分会副主任委员,肝病分会副主委,上海中医药学会理事,上海市中医药学会感染病分会主任委员,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常委。累计发表学术论文余篇,其中SCI论文6篇,主编著作5部,副主编近10部。以第一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3项,市局级10余项,“活血化瘀法在肝病中的临床运用和发展”荣获年国家教育部科技成果二等奖和上海医学科技奖三等奖(第一完成者)。同时获得了全国卫计委先进个人,全国首届最美中医,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特别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的过程中,主编了《发热门诊的标准化管理和中医药防控》,网络科普点击量达万,创制的肺胃同治的”麻杏清肺颗粒”是第一个获批的治疗新冠的院内制剂,并获中华中医药学会抗疫先进个人称号,为中医药防控做出了应有的努力。
史秀峰,主任药师,硕士生导师。医院药剂科副主任,首批全国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国医大师金世元第20批弟子。国家开放大学老年合理用药师资。中国中药协会中药质量与安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药学会理事,上海市药学会中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药学分会委员,上海青少年科学研究院导师,上海中医药大学职业规划导师。多年从事中药名贵药材鉴定,中药制剂研究和开发,主持局级课题3项,发表论文20多篇。曾获得上海科学技术奖二、三等奖各一项,上海浦东新区科学技术一等奖,上海中西医结合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等奖项。
李赣,上海中医药博物馆馆长,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医院健康促进专家指导委员会常务委员,现任上海浦东新区科普教育基地联合会副理事长,上海市中医药学会第一届养生康复分会常务委员,全国中医药博物馆联盟副主席。上海青少年科学研究院导师,主持省部级课题2项,发表论文16篇。年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年第五届“上海市医务青年管理十杰”、年上海市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年获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科普贡献奖个人三等奖,年《健康的青春最飞扬》获第六届中华优秀出版物音像电子类提名奖、获上海中医药大学教学成果奖、年“面向青少年的中医药科普体系建立与实践”第1负责人获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科普贡献奖(组织)一等奖、年获“第十届上海中医药科技奖著作奖一等奖”、年第2负责人获上海市科学技术奖科学技术普及奖一等奖。
本文来源:陆家嘴金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