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补调养
滋补调养

您现在的位置: 滋补调养介绍_滋补调养注意 > 滋补调养排行 > 节气

节气

发布时间:2021-1-10 22:54:19   点击数:
小孩白癜风初期症状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so_6216791.html

二十四节气

知识盲区,一起学习下吧!!

春季Spring

立春Springbegins2月3-5日

立春,不仅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而且在自然界、在人们的心目中,“春”意味着风和日暖,也意味着万物生长、春耕播种,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立春正是阳气初生之时,万物复苏,万物随阳气上升而萌芽生长。

春季人体新陈代谢开始旺盛,饮食宜选用辛、甘、微温之品。春季饮食养生应避免吃油腻生冷食物,多吃富含维生素B的食物和新鲜蔬菜。春天是肝旺之时,应多吃一些味甘性平,且富含蛋白质、糖类、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

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说的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立春五日后,蜇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溶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

雨水Therains2月18-20日

雨水节气的涵义是降雨开始,雨量渐增。在南方地区,这段时间候平均气温多在10℃以上,降雨以毛毛雨为主,草木萌动,确以进入真正意义上的春天。雨水节气的天气特点对越冬作物生长有很大的影响,农谚说:“雨水有雨庄稼好,大春小春一片宝。”“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北方地区是旱地农业。全年降水量少,而且季节分配不均,每年的春季少雨,常有干旱,春旱严重,降水集中在夏季。应及时春灌。

雨水节是一个非常富有想象力和人情味的节气,在这一天,不管下不下雨都充满着一种雨意蒙蒙的诗情画意,人们也都在这一天以不同的形式乞求着顺利安康。

雨水节气中,地湿之气渐升,且早晨时有露、霜出现。所以针对这样的气候特点,饮食调养应侧重于调养脾胃和祛风除湿。脾胃能消化五谷,是气血生养之源。五行中肝属木,在味为酸;脾属土,在味为甘。

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劝。此节气,水獭开始捕鱼了,将鱼摆在岸边如同先祭后食的样子;五天过后,大雁开始从南方飞回北方;再过五天,在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中,草木随地中阳气的上腾而开始抽出嫩芽。从此,大地渐渐开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惊蛰(zhé)Insectsawaken3月5-7日

惊蛰,又名“启蛰”。惊蛰时节,春气萌动,大自然有了新的活力。所谓“春雷惊百虫”,是指惊蛰时节,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越冬的蛰虫。惊蛰节气的标志性特征是春雷乍动、万物生机盎然。

惊蛰后气温明显升高,人们容易口干舌燥、外感咳嗽。而梨子性寒味甘,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这时吃梨,对身体很有滋养作用。

惊蛰为仲春二月份的开始,会平地一声雷,唤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家中的爬虫走蚁又会应声而起,四处觅食。所以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

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描述已是桃花红、李花白,黄莺鸣叫、燕飞来的时节,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了春耕。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的时候,此时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始卵化,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

春分VernalEquinox3月20-22日

“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北半球各地从冬至开始白昼越来越长,但是从春分开始白昼才比黑夜长;从夏至那天开始白昼越来越短,但是从秋分开始白昼才比黑夜短。

北方春季少雨的地区要抓紧春灌,浇好拔节水,施好拔节肥,注意防御晚霜冻害;南方仍需继续搞好排涝防渍工作。俗话讲:“春分麦起身,肥水要紧跟”。一场春雨一场暖,春雨过后忙耕田。春季大忙季节就要开始了,春管、春耕、春种即将进入繁忙阶段。春分过后,越冬作物进入生长阶段,要加强田间管理。

春分节气时人体血液也正处于旺盛时期,激素水平也处于相对高峰期。禁忌大热、大寒的饮食,保持寒热均衡。这段时期也不适饮用过肥腻的汤品。

一候元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是说春分日后,燕子便从南方飞来了,下雨时天空便要打雷并发出闪电。

清明Clearandbright4月4-6日

“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家家蒸清明粿互赠,不仅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死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清明时节是多种慢性疾病易复发之时,有慢性病的人要忌食“发物”,不可对肝脏进补。清明时节应多吃柔肝养肺的食品,如荠菜,益肝和中;菠菜,利五脏、通血脉;山药,健脾补肺;淡菜,益阴,利肝。宜饮“明前茶”,以起到养肝清头目、化痰除烦渴、提神醒脑的作用。

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鹌;三候虹始见。意思是在这个时节先是白桐花开放,接着喜阴的田鼠不见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后是雨后的天空可以见到彩虹了。

谷雨Grainrain4月19-21日

谷雨是“雨生百谷”的意思,此时降水明显增加,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种,最需要雨水的滋润,正所谓“春雨贵如油”。南方地区“杨花落尽子规啼”,柳絮飞落,杜鹃夜啼,牡丹吐蕊,樱桃红熟;在北方地区,谷雨是“终霜”的象征,北方省份的大部分初雷都出现在谷雨节气。

由于谷雨节气后降雨增多,空气中的湿度逐渐加大。谷雨节气后是神经痛的发病期。同时天气转温,室外活动增加。在饮食上应减少高蛋白质、高热量食物的摄入。适宜的膳食有:参蒸鳝段、菊花鳝鱼等,具有祛风湿、舒筋骨、温补气血的功效;草菇豆腐羹、生地鸭蛋汤具有滋阴养胃、降压降脂、抗菌消炎、清热解毒、养血润燥的功效。

一候萍始生;二候呜鸠拂其羽;三候为戴任降于桑。是说谷雨后降雨量增多,浮萍开始生长,接着布谷鸟便开始提醒人们播种了,然后是桑树上开始见到戴胜鸟。

夏季Summer

立夏Summerbegins5月5-7日

立夏表示告别春天,是夏天的开始。

“立夏”的“夏”是“大”的意思,是指春天播种的植物已经直立长大了。古代,人们非常重视立夏的礼俗,这天有举行迎夏仪式。

立夏以后,正式进入雨季,雨量和雨日均明显增多。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夏季是许多农作物旺盛生长的最好季节,充足的光照和适宜的温度以及充沛的雨水给植物提供了所需的条件。

在春夏之交要顺应天气的变化,人们要重视精神的调养,加强对心脏的保养,尤其是老年人要有意识地进行精神调养,保持神清气和、心情愉快的状态,切忌大悲大喜,以免伤心、伤身、伤神。清晨可食葱头少许,晚饭宜饮红酒少量,以畅通气血,以低脂、低盐、多维、清淡为主。

一候蝼蝈鸣;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即说可听到蜊蜊(即:蝼蛄)蛄在田间的呜叫声(一说是蛙声),接着大地上便可看到蚯蚓掘土,然后王瓜的蔓藤开始快速攀爬生长。

小满Grainbuds5月20-22日

小满节气期间,我国南方地区一般会降雨多、雨量大。由于南方暖湿气流活跃,与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在黄赤交角处的华南一带交汇,这时华南地区往往会出现持续大范围的强降水,造成暴雨或特大暴雨,正如民谚云“小满,江河渐满”。

气温升高的同时,雨水也逐渐增多,正如民谚所说:“小满小满,江满河满。”雨后,气温又会急剧下降,因此要注意增减衣服,以防着凉感冒。小满时节高温多雨,在这种高温高湿、湿热交加的环境中,人体感觉湿热难耐,却又无法通过水分蒸发来保持热量的平衡。这种体温调节上的保障,会导致机体出现胸闷、心悸、精神不振、全身乏力等一系列的不适症状。小满时节养生要注意防“湿”,尤其是南方地区。小满时节的湿气很重,要尽量避免身体处于潮湿的环境中,这样才能不受湿邪的侵袭,保证身体健康。

一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三候麦秋至。是说小满节气中,苦菜已经枝叶繁茂;而喜阴的一些枝条细软的草类在强烈的阳光下开始枯死;此时麦子开始成熟。

芒种Graininear6月5-7日

芒种,是“有芒之谷类作物可种”的意思。这个时节气温显著升高、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适宜晚稻等谷类作物种植。农事耕种以“芒种”这节气为界,过此之后种植成活率就越来越低。民间有“芒种不种,再种无用”的谚语,这意味着这时节已是较晚的播种期,必须抢时播种。

一候螳螂生;二候鹏始鸣;三候反舌无声。在这一节气中,螳螂在去年深秋产的卵因感受到阴气初生而破壳生出小螳螂;喜阴的伯劳鸟开始在枝头出现,并且感阴而鸣;与此相反,能够学习其它鸟鸣叫的反舌鸟,却因感应到了阴气的出现而停止了鸣叫。

夏至Summersolstice6月21-22日

夏至日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

夏至时节正是长江中下游、江淮流域梅雨,频频出现暴雨天。在这样的天气下,器物容易发霉,人体也觉得不舒服,一些蚊虫繁殖速度很快,一些肠道性的病菌也很容易滋生。这时要注意饮用水的卫生,尽量不吃生冷食物,防止传染病发生和传播。

夏季阳气盛于外。饮食要以清泄暑热、增进食欲为目的,要多吃苦味食物,宜清补。多数人食欲不振,而生姜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对于防暑度夏有一定益处。需注意的是,绿豆汤不要多喝,更不能当水喝。属于寒凉体质和体质虚弱之人也不适宜饮用绿豆汤。夏日往往让人心烦意乱,而烦则更热。夏至后重在养心,要善于调节,多静坐,排除心中杂念。

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糜与鹿虽属同科,但古人认为,二者一属阴一属阳。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丌始脱落。而糜因属阴,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脱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可见,在炎热的仲夏,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了。

小暑Slightheat7月6-8日

小暑即为“小热”,意思是此时虽然已经能够感受到天气的炎热,但是并未达到一年内最热,小暑只是炎炎夏日的开始。季风气候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季风气候是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混合型,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高温潮湿多雨。季风气候的高温与多雨时期基本一致,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成长。

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小暑时节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而是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由于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老鹰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

大暑Greatheat7月22-24日

“暑”是炎热的意思,大暑,指炎热之极。特征:高温酷热,雷暴、台风频繁。

大暑节气正值“三伏”,是我国一年中日照最多、气温最高的时期,全国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气温达35度以上,俗称的“三大火炉”也最旺。

在我国华南以北的长江中下游等地区,如苏、浙、赣等一带处于炎热少雨季节,滴雨似黄金。有“小暑雨如银,大暑雨如金”,“伏里多雨,囤里多米”,“伏天雨丰,粮丰棉丰”,“伏不受旱,一亩增一担”的说法。如果大暑前后出现阴雨,则预示以后雨水多。农谚有“大暑有雨多雨,秋水足;大暑无雨少雨,吃水愁”的说法。而在我国的华南西部地区虽然高温出现也最频繁,但雨水却最丰沛、雷暴最常见,是雷阵雨最多的季节。有谚语说:“东闪无半滴,西闪走不及”。意谓在夏天午后,闪电如果出现在东方,雨不会下到这里,若闪电在西方,则雨势很快就会到来,要想躲避都来不及。

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世上萤火虫约有二千多种,分水生与陆生两种,陆生的萤火虫产卵于枯草上,大暑时,萤火虫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变成的;天气开始变得闷热,土地也很潮湿;时常有大的雷雨会出现,这大雨使暑湿减弱,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

秋季Autumn

立秋Autumnbegins8月7-9日

立秋,意味着降水、湿度等,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下降或减少。进入秋季后,在自然界中,阴阳之气开始转变,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索成熟,气候开始由夏季的多雨湿热开始向秋季的少雨干燥气候过渡。

立秋,民间有祭祀土地神,庆祝丰收的习俗。在南方有“立秋啃秋瓜”的习俗,在入秋的这一天多吃西瓜,以防秋燥,久之形成习俗。

整个自然界的变化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时期,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也是人体阴阳代谢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

精神调养要做到内心宁静,神志安宁,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

起居调养早卧以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为使肺气得以舒展,且防收敛之太过。

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是说立秋过后,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此时的风已不同于暑天中的热风;接着,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生;并且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

处暑Stoppingtheheat8月22-24日

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处暑的到来,意味着酷热难熬的天气到了尾声,暑气渐渐消退,天气虽仍热,但已是呈下降趋势。处暑的民俗活动很多,如吃鸭子、放河灯、开渔节、煎药茶、拜土地公等。

气温下降明显,昼夜温差加大,雨后艳阳当空,人们往往对夏秋之交的冷热变化不很适应,一不小心就容易引发呼吸道、肠胃炎、感冒等疾病。

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此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

白露Whitedews9月7-9日

寒生露凝,“白露”是反映自然界寒气增长的重要节气。进入白露节气,初秋残留的暑气逐渐消散,阴寒之气上升,天气渐渐转凉。白露后,天高云淡、气爽风凉,昼夜温差较大,早晨与夜间会有丝丝的凉意。随着进入深秋,气候由热转凉,万物随寒气增长,逐渐萧落。秋季最明显的变化草木的叶子从繁茂的绿色到发黄,并开始落叶,庄稼则开始成熟。

白露的气候特点就是干燥。很多人会出现口干、咽干、眼干、皮肤干等症状。预防秋燥的方法很多,可适当地多服一些富含维生素的食品,也可选用一些宣肺化痰、滋阴益气的中药,如人参、沙参、西洋参、百合、杏仁、川贝等,对缓解秋燥多有良效。对普通大众来说,简单实用的药膳、食疗似乎更容易接受。“白露身不露”,老、弱、病者要更注意适时增减衣服,以防受凉。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

一候鸿雁来;二候元鸟归;三候群鸟养羞。说此节气正是鸿雁与燕子等候鸟南飞避寒,百鸟开始贮存干果粮食以备过冬。可见白露实际上是天气转凉的象征。

秋分Autumnequinox9月22-24日

从秋分这天起,气候主要呈现两大特点:

(1)阳光直射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一天中白昼短于黑夜,直至冬至日达到白昼最短。

(2)昼夜温差逐渐加大。气温逐日下降,一天比一天冷,逐渐步入深秋季节。南半球的情况则正好相反。

饮食调养方面,应多喝水,吃清润、温润的食物,如芝麻、核桃、糯米、蜂蜜、乳品、梨等,可以起到滋阴润肺、养阴生津的作用。秋季,菊香蟹肥,正是人们品尝螃蟹的最好时光。但是螃蟹是大寒之物,也不适宜多吃。精神调养方面,最主要的是培养乐观情绪,保持神志安宁。老人可减少说话,多登高远眺,让忧郁、惆怅等不良情绪消散。同时,秋分后,气候渐凉,是胃病的多发与复发季节。胃肠道对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患有慢性胃炎的人,应特别注意胃部的保暖。

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古人认为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天气变冷,蛰居的小虫开始藏入穴中,并用细土将洞口封起来以防寒气。降雨减少,水气蒸发快,湖泊与河流中的水量变少,沼泽及水洼干涸。

寒露Colddews10月8-9日

寒露是一个反映气候变化特征的节气,寒露节气后,昼渐短,夜渐长,日照减少,热气慢慢退去,寒气渐生,昼夜的温差较大,晨晚略感丝丝寒意。从气候特点上看,寒露时节,南方秋意渐浓,气爽风凉,少雨干燥;北方广大地区已从深秋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

饮食养生应在平衡饮食五味基础上,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适当多食甘、淡滋润的食品,既可补脾胃,又能养肺润肠,可防治咽干口燥等症。养生的重点是养阴防燥、润肺益胃。同时要避免因剧烈运动、过度劳累等耗散精气津液。室内要保持一定的湿度,注意补充水分,多吃雪梨、香蕉、哈密瓜、苹果、水柿、提子等水果。此外还应重视涂擦护肤霜等以保护皮肤,防止干裂。

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人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此节气中鸿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队列大举南迁;深秋天寒,雀鸟都不见了,古人看到海边突然出现很多蛤蜊,并且贝壳的条纹及颜色与雀鸟很相似,所以便以为是雀鸟变成的;第三候的菊始黄华是说在此时菊花已普遍开放。

霜降Hoar-frostfalls10月23-24日

霜降节气特点是早晚天气较冷、中午则比较热,昼夜温差大。霜降节气主要有赏菊、吃柿子、登高远眺、进补等风俗。霜降时节是秋冬气候的转折点,也是阳气由收到藏的过渡,养生关键应注意做好“外御寒、内清热”。民间有“冬补不如补霜降”的讲法,秋令属金,脾胃为后天之本,此时宜平补,尤其应健脾养胃,以养后天。

防秋燥、防秋郁、防寒是霜降期间的健康防护重点。秋燥表现为口干、唇干、咽干、便秘、皮肤干燥等。因此应多吃芝麻、蜂蜜、银耳、青菜、苹果、香蕉等滋阴润燥食物。晚秋时节的肃杀景象容易引人忧思,使人意志消沉、抑郁。应适当多吃高蛋白食物,如牛奶、鸡蛋、羊肉和豆类等;还要适当参加一些有益身心的娱乐活动,如歌舞、登山等集体活动。

一候豺乃祭兽;此节气中豺狼将捕获的猎物先陈列后再食用;二候草木黄落;大地上的树叶枯黄掉落;三候蜇虫咸俯;蜇虫也全在洞中不动不食,垂下头来进入冬眠状态中。

冬季Winter

立冬Winterbegins11月7-8日

立冬,表示冬季开始,万物收藏。

立冬是十月的大节,在中国民间有祭祖、饮宴、卜岁等习俗,以时令佳品向祖灵祭祀,以尽为人子孙的义务和责任,祈求上天赐给来岁的丰年,农民自己亦获得饮酒与休息的酬劳。

立冬后,标示秋季少雨干燥气候渐过去,开始趋向阴雨寒冻天气。草木凋零,蛰虫休眠,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人类虽没有冬眠之说,但民间却有立冬补冬的习俗。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立冬意味着进入寒冷的季节,人们倾向进食可以驱寒的食物。

在南方,人们会吃些滋阴补阳,热量较高的食物,如鸡鸭鱼肉等,有的还会和中药一起煮来增加药补的功效。在饮食养生方面,应少食咸,多吃点苦味的食物,道理是冬季为肾经旺盛之时,而肾主咸,心主苦。

在北方则有吃水饺的风俗。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因为水饺外形似耳朵,人们认为吃了它,冬天耳朵就不受冻。立冬时,包饺子,味道既同大白菜有异,还要蘸醋加烂蒜吃,才算别有一番滋味。秋收冬藏,这一天,改善一下生活,就选择了“好吃不过饺子”。

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人大水为蜃。此节气水已经能结成冰;土地也开始冻结;三候雉人大水为蜃中的雉即指野鸡一类的大鸟,蜃为大蛤,立冬后,野鸡一类的大鸟便不多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的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认为雉到立冬后便变成大蛤了。

小雪Lightsnow11月22-23日

“雪”是水汽遇冷的产物,代表寒冷与降水。这个节气期间的气候寒未深且降水未大,故名“小雪”。“小雪”名称是个比喻,反映的是这个节气期间气候变化,寒流活跃、降水渐增,不是反映这个节气期间下很小量的雪。

?民间有“冬腊风腌,蓄以御冬”的习俗。

?在南方某些地方,还有农历十月吃糍粑的习俗。

?台湾中南部海边的渔民们会开始晒鱼干、储存乾粮。

?土家族群众有“杀年猪,吃“刨汤”的风俗习惯。

?老南京有句俗语,“小雪腌菜,大雪腌肉”。

一候虹藏不见;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三候闭塞而成冬。由于天空中的阳气上升,地中的阴气下降,导致天地不通,阴阳不交,所以万物失去生机,天地闭塞而转入严寒的冬天。

大雪Heavysnow12月6-8日

大雪节气与小雪节气一样,是反映气温与降水变化趋势的节气,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大雪是反映气候特征的一个节气,大雪节气的特点是气温显著下降、降水量增多。

大雪是“进补”的好时节,素有“冬天进补,开春打虎”的说法。冬令进补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新陈代谢,使畏寒的现象得到改善。冬令进补还能调节体内的物质代谢,使营养物质转化的能量最大限度地贮存于体内,有助于体内阳气的升发,俗话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此时宜温补助阳、补肾壮骨、养阴益精。冬季食补应供给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易于消化的食物。

一候鹃鸥不呜;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这是说此时因天气寒冷,寒号鸟也不再呜叫了;由于此时是阴气最盛时期,正所谓盛极而衰,阳气已有所萌动,所以老虎开始有求偶行为;荔挺为兰草的一种,也感到阳气的萌动而抽出新芽。

冬至Wintersolstice12月21-23日

冬至是四时八节之一,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冬至习俗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南方,有冬至祭祖、宴饮的习俗。北方,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

古代我国一些地方的古人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在古代冬至有“亚岁”之称,“亚岁”即仅亚于“过年”。冬至又被称为“小年”,是说年关将近了。

冬至到小寒、大寒,是最冷的季节,患心脏和高血压病的人往往会病情加重,患“中风”者增多,天冷也易冻伤。因此,应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1、注意防寒保暖。

2、合理调节饮食起居,不酗酒、不吸烟,不过度劳累。

3、保持良好的心境,情绪要稳定、愉快,切忌发怒、急躁和精神抑郁。

4、进行适当的御寒锻炼,如冷水洗脸。

5、随时观察和注意病情变化,医院检查,防患于未然。

一候蚯蚓结;二候糜角解;三候水泉动。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糜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糜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糜感阴气渐退而解角;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小寒Slightcold1月5-7日

民谚:“小寒时处二三九,天寒地冻冷到抖”,这说明了小寒节气的寒冷程度。小寒时节,太阳直射点还在南半球,北半球的热量还处于散失的状态,白天吸收的热量还是少于夜晚释放的热量,因此北半球的气温还在持续降低。

农业上,要继续抓好春花作物的培育,做好防冻、防湿工作,力争春花好收成。要防止积雪冻雨压断和竹林果木,冬季多大雾、大风天,海上或江湖捕鱼、养殖作业需特别注意安全。

生活上,小寒之前要做好防寒抗寒准备,储存食物,准备衣物,小寒一到,要做好日常保暖。

饮食上,俗话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说的就是冬令食羊肉调养身体的做法。

养生中,小寒时节以进补为主,也是进补的最佳时节,但进补并非一味地大量食用滋补品,而需要针对性,并且要有一定的节制性。按照传统中医理论,滋补分为四类,即补气、补血、补阴、补阳。

一候雁北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鸲。古人认为候鸟中大雁是顺阴阳而迁移,此时阳气已动,所以大雁开始向北迁移;二候北方到处可见到喜鹊,并且感觉到阳气而开始筑巢;三候雉鸲的鸲为鸣叫的意思,雉在接近四九时会感阳气的生长而鸣叫。

大寒Greatcold1月20-21日

大寒一过,又开始新的一个轮回,正所谓冬去春来。在我国南方一些地方,特别是在农村,每到大寒至立春这段时间,有很多重要的民俗,如尾牙祭、祭灶和除夕等。尾牙祭,亦称“做牙”、“做牙祭”等,民间有做完牙祭后全家坐一起“食尾牙”的习俗。现代企业流行的年底“年会”即是由尾牙祭发展而成。

大寒的养生,要着眼于"藏"。意思是说,人们在此期间要控制自己的精神活动,保持精神安静,把神藏于内不要暴露于外。这样才有利于安度冬季。

一候鸡乳;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就是说到大寒节气便可以孵小鸡了;而鹰隼之类的征鸟,却正处于捕食能力极强的状态中,盘旋于空中到处寻找食物,以补充身体的能量抵御严寒;在一年的最后五天内,水域中的冰一直冻到水中央,且最结实、最厚,可以说是冰冻三尺的另一种说法。

end,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扫描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anzhuangguoji.com/zbph/10794.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