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秋冬季节进补,人们首先想到是人参、阿胶等各类补药,以及肉类或山珍海味。其实,五谷杂粮也是极好的补药。
五谷包括哪些,历史上有两种不同说法,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
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有稻无麻,后者有麻无稻。
因为古代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稻的主要产地在南方,而北方种稻有限,所以“五谷”中最初无稻。
《黄帝内经》中指出人类的饮食结构应该是“五谷为养”。对人体的补益作用非常巨大,不可或缺。
稻
也就是大米,被誉为“五谷之首”。世界上有一半人口以大米为主食。
大米入脾、胃、肺经,味甘性平,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益精强志、和五脏、通血脉、聪耳明目止烦、止渴、止泻的功效,,古代养生家倡导“晨起食粥”以生津液,因此,因肺阴亏虚所致的咳嗽、便秘患者可早晚用大米煮粥服用。
麦
小麦是世界第一大粮食作物,《食疗本草》论述:小麦性微寒,可以养肝气,补中益气,和五脏,调经络。
《随息居饮食谱》中论述其可补虚,厚肠胃,强肌力。
故病后体虚者,心神不宁,失眠多梦,烦躁,腹泻,腹胀腹部冷痛者或更年期女性最适宜食用。
食用小麦最好食用粗碎小麦,即含有麦胚和麦麸的小麦。现在的小麦面被加工成蛋糕,煎饼,油条等煎炸烤制食品,不仅营养很少,还容易引起大便干燥,口舌生疮等上火症状。同时蛋糕,油条等含油脂含量和能量都较高,糖尿病患者及高血脂,高血压患者少食。
黍shǔ--玉米、小米、黄米
古代专指一种子实叫黍子的草本植物,去皮后叫黄米,煮熟后有黏性。后人将小米与黄米都称为黍,玉米原产墨西哥和秘鲁,大约在16世纪初传入中国。后来把玉米也归为黍之一类,
玉米
《滇南本草》中描述玉米性味甘平,可调胃和中,利水祛湿,适宜食欲不振,腹胀,小便黄,大便干燥,水肿,气血虚弱者用。
现代研究表明:玉米含有异麦芽低聚糖,可以增加肠道内益生菌数量,改善人体消化系统问题,同时可以预防糖尿病、高血脂等疾病。
玉米中所含的黄体素和玉米黄质可以预防老年人眼睛黄斑性病变。
爆米花虽为玉米所做,但其性燥,伤阴津,引起口燥咽干,口疮,大便干燥,失眠心烦,不适宜食用。
小米
养胃的效果在谷物类中最为显著,并兼具养肾之用。
《食疗本草》论述陈年的小米止腹泻,改善消化,增加食欲效果更好,是产妇,婴幼儿,中老年人的滋补佳品。小米熬粥时上面浮着一层细腻黏稠物,俗称为“米油”。营养极为丰富,滋补力最强,有“米油可代参汤”的说法。
黄米
又称黄米、夏小米、黄小米,原产中国北方,是古代黄河流域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黄米可用于煮粥、做糕、做米饭和酿酒。黄米、小米同出北方,但在北方人眼里,黄米是要高于小米的。人们拿它当江米使,有些地方还拿它做糕待客。
黄米味甘、性微寒;具有益阴、利肺、利大肠之功效;可治阴虚失眠,久泄胃弱,冻疮、疥疮、毒热、毒肿等症。
稷
就是高粱,本草纲目认为其味甘、性温、涩,入脾、胃经;
具有和胃、消积、温中、涩肠胃、止霍乱的功效;
主治脾虚湿困、消化不良及湿热下痢、小便不利等症。
具有补中益气的功效,可以治神疲无力,胃疼泛酸等。
菽
指豆类的总称,尤指大豆(黄豆),其性平味甘,有健脾益气的作用,脾胃虚弱者宜常吃。
现代医学证明,食用大豆及其制品后,肠中会分解一种物质,能抑制乙羟基睾丸素的形成,该睾丸素会导致前列腺癌,以及雄性脱发。对于有家族“雄脱”趋向的男性来说,无疑是个福音。
最简单直接的五谷养生法,就是五谷磨成粉,冲调成糊,或五谷熬粥,或五谷做成豆浆,每日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