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补调养
滋补调养

您现在的位置: 滋补调养介绍_滋补调养注意 > 滋补调养分类 > 读1000篇励志鸡汤,不如看完这个痴汉

读1000篇励志鸡汤,不如看完这个痴汉

发布时间:2017-12-8 16:56:42   点击数:

今天在后台回复[猫叔晚安],我送你一个锦囊。

1

年,清廷刚刚败下了甲午海战,把台湾割让给了日本。

林语堂就在这样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出生在福建一个基督教家庭。

这是个大家庭,林语堂出生的时候排行老七,父亲林至诚已经40多岁。

虽然一家10口人挤在一幢低矮的屋子里,但林家的家风温暖平等,林语堂宠辱不惊的“林氏微笑”至此延续了一生。

林氏大家庭,前排左一男孩是林语堂

林至诚是个乐天派的牧师,思想超前的他,后来干脆把林语堂送到上海接受英文教育。

林语堂说他们家人人都爱做梦:

“说来也许难以叫人相信,在那样偏僻的小乡村中,而且是当慈禧太后还统治着中国的时代,我父亲却告诉我关于柏林大学和牛津大学了,且半开玩笑地说希望有一天我能到这些大学念书。我们一家人都很会做梦!”

林语堂很小就有当作家的愿望,8岁时就自己编过一本图文并茂的语文课本,自己写、自己画。

17岁,他花了一年半时间,在当时全中国学英文最好的圣约翰大学掌握了英文。当时对《牛津英文字典》的爱不释手,也是他晚年立志编纂出一本《当代汉英词典》的重要原因。

林语堂认为他的《当代汉英词典》是他最好的作品

他在学校里功课很好,但总是考第二名,因为别人都在死记硬背准备考试的时候,他总在悠闲地钓鱼。

即使这样,他还是在毕业典礼上大出风头,上台四次接受三玫奖章和一座演讲奖杯。不只在同校造成轰动,隔壁圣玛丽大学的女生也都听说了他的名字。

其中有一个,后来成为了他的妻子。

2

林语堂爱过三个人。

一个是“橄榄”,是儿时一起下河摸虾扑蝶的小玩伴。

他们彼此相爱,但在林语堂去上海求学时,橄榄坚持要留在家乡照顾眼盲的祖父,她说家乡什么都有、什么都好,后来嫁了当地的一个商人。

一个是“C”,是个朋友的妹妹。

C生得极美,可是家里最后为她物色了一个有钱的金龟婿。失恋的时候,林语堂曾在屋子里哭到瘫软。

还有一个是廖翠凤,他的妻子。

翠凤是个银行家的女儿,当母亲劝阻说林语堂家境清贫的时候,她说了一句“没有钱不要紧”,就和24岁的林语堂定了终身。

结婚后,廖翠凤陪林语堂去哈佛深造。

林语堂夫妇

临走前,在廖翠凤的同意下,林语堂一把火烧掉了结婚证,他说“结婚证书只有离婚才用得上”。

然后他们相扶走过了一生。

3

回到国内,林语堂创办和主笔了几家重要期刊,任厦门大学文学院院长、外交部秘书。

初期,他发表在在《语丝》上的文章机智又猛烈。《祝土匪》、《文妓说》、《讨狗檄文》……

在混乱的时局中,他赞扬“揭竿而起”的“土匪精神”,反对“倚门卖笑”的“学者风度”。

早年的林语堂(后排中间)

妻子还曾急眼说:

“你为什么不能好好的教书,不要管闲事了!”

林语堂却说:

“骂人是保持学者自身尊严,不骂人时才是真正丢尽了学者的人格。”

但林语堂最终转变了人生方向,从年他在《论幽默》一文中把英文的“humor”正式翻译成“幽默”开始,他的创作和生活态度都倾向于从容的闲适。

年萧伯纳访问中国时的林语堂(右二)

“幽默是人生之一部分,所以,一国的文化到了相当的程度,必有幽默文学出现,人之智慧已启,对付多种问题之外,尚有余力从容处之,

遂有幽默—或者一旦聪明起来,对人之智慧本身发生疑惑,处处发现人类的愚笨、矛盾、偏执、自大,幽默也就跟着出现。

因为幽默只是一种从容不迫的态度。”

后来,林语堂在美国写作的三十年间,创作出了《京华烟云》《苏东坡传》,把许多中国古代文学翻译成英文向全世界推广,还花了数十年花光积蓄发明了第一台“中文打字机”。

林语堂和他的打字机

虽然曾和鲁迅好友反目,但后来林语堂在《鲁迅之死》中盛赞道:

“德国诗人海涅语人曰,我死时,棺中放一剑,勿放笔。是足以语鲁迅。”

郁达夫曾这样评价林语堂:

“生性憨直,浑朴天真……《剪拂集》时代的真诚勇猛,是书生本色,

至于近来的耽溺风雅,提倡性灵,亦是时势使然,或可视为消极的反抗,有意孤行。”

虽然他没有和鲁迅走一样的路,但林语堂用另一种方式弘扬了母国的文化。

《纽约时报》曾在林语堂逝世时评价他说:

“他向西方人士解释他的同胞和国家的风俗、想望、恐惧和思想的成就,没有人能比得上。”

就像他在《吾国吾民》里写到的:

“中国式的判断,可以立一个万应的公式,即A是对的,B亦未尝错。”

大概任何时代都需要战士、也需要诗人,没有以笔为剑的果敢、至少得有好好生活的勇气。

4

把快乐放在第一位,林语堂用盛世的活法活在了乱世。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这个“幽默大师”的生活态度可能更有借鉴意义。

他说:

“我们最重要的不是去计较真与伪、得与失、名与利、贵与贱、富与贫,而是如何好好地快乐度日,并从中发现生活的诗意。”

林语堂的人生理想很简单:

有屋一间、可以写作,夏天沐浴、冬天烤火;

有一个好烟斗、一个好厨子、一个好妻子;

要几个稚气不脱的孩子,几个既能引经据典又能讲荤段子的朋友。

“我要有能做我自己的自由,和敢做我自己的胆量。”

他回归了中国文人最终极的理想,“在不违背天地之道的情况下,成为一个自由而快乐的人”,可能就是他一生的信条。

大概也说明了,他为什么那么喜欢“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轼。

林语堂曾说,天下有一种高地的人生观,还有一种低地的人生观。

因为他生在群山环绕的地方,所以自然有了高地的人生观。因为总拿高山做标准,以至于高楼大厦都觉得可笑。

所以他从来不清高。

有一次他的老同事来看他,说是想看看林语堂出名后变了没有,气得他吃不下饭。

林语堂说人要有一点“痴性”。

“一点痴性,人人都有,或痴于一个女人,或痴于太空学,或痴于钓鱼。痴表示对一件事的专一,痴使人废寝忘食。

人必有痴,而后有成。”

林语堂夫妇

他对吃就很有研究,写过《谈饮食》来讲中国的吃文化。

讲学的时候,他能抓一包花生边分给学生吃边说:

“吃花生必吃带壳的,一切味道与风趣,全在剥壳,剥壳愈有劲,花生愈有味道。

花生又叫长生果,诸君请吃我的长生果,祝诸君长生不老!

我讲课从不点名,诸位吃了长生果多长记性,不要逃学,则幸甚,幸甚!”

他喜欢小孩子,晚年的时候还带着两个外孙做恶作剧,把鞋子放到餐桌上、人躲进衣柜里。

林语堂一家

他说:“中国人总是那么亲切、和蔼、活泼、愉快,那么富有情趣,又是那么会玩儿。”

5

虽然看起来,“贪嗔痴”的林语堂追求着感官的快乐,但是,他的书斋却叫“有不为斋”。

“我从没有休过自己的老婆,而且完全够不上做一个教育领袖。

我始终不做官,穿了洋装去呈献土产。

我不今天说月亮是方的,一个礼拜之后又说它是圆的,因为我的记性很不错。

我从不调戏少女,所以也并不把她们看做‘祸水’。

我从不享福或泰然自满;我在镜子里照自己的脸时,总不能不有一种逐渐而来的惭愧。”

林语堂夫妇

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对他来说,人生的幸福,不在于追求无穷无尽的欲望,而是四件再普通不过的事情:

一是睡在自家床上;

二是吃父母做的饭菜;

三是听爱人讲情话;

四是跟孩子做游戏。

——不管我们过得有多么辛苦,“尘世是惟一的天堂”。

如果你觉得生活特别丧,要么,是过得太忙、忽视了幸福的细节;要么,是求得太多、满眼只有无尽的远方。

想办法过一种合理的真实的生活,才能让我们达成平和。

毕竟,“人生的盛宴已经摆在我们的面前,现在唯一的问题是我们的胃口怎么样。”

是苦是甜,全看各人。

赞赏

长按







































北京哪家医院白癜风专科好
庆国庆中科白癜风预约就诊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anzhuangguoji.com/zbfl/7126.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