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质学说的应用
(图片摘自网络)
1、体质与发病
人体的体质是正气盛衰偏倾的反映。因此,体质强弱决定着发病与否及发病情况,中医学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正交争是疾病发生的基本原理,正气虚是发病的内在根据,邪气是疾病形成的外在条件,疾病发生与否,主要取决于正气的盛衰,而体质正是正气盛衰偏倾的反映。
2、体质与病因病机
(1)决定个体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体质反映了机体自身生理范围内阴阳寒热的盛衰偏倾,这种偏倾性决定了个体的机能状态的不同,因而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性、亲和性、耐受性不同。因此,体质因素决定着个体对某些病邪的易感性、耐受性。
(2)决定病变的从化,即病情随体质而变化;
(3)决定病变的传变;
传变是说疾病的变化和发展趋势,是指病变部位在脏腑经络之间的传递转移,以及疾病性质的转化和改变,主要还是取决于体质因素。体现于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影响正气强弱而决定疾病的传变;二是通过决定病邪的从化而影响传变。
3、体质与诊治
(1)指导辨证:体质是辨证的基础,体质决定疾病的证的类型。感受相同致病因素或患同一种疾病,因个体体质的差异可出现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不同的证的类型,即同病异证。感受不同的病因或患不同的疾病,而体质在某些方面具有共同点时,常常可表现为相同或类似的证的类型。
(2)指导治疗
①区别体质特征而治:在治疗中,常以患者的体质状态作为立法处方用药的重要依据。针对证的治疗实际上包含了对体质内在偏颇的调整,是根本的治疗,也是治病求本的反映。
如:
面色白而体胖,属阳虚体质者,感受寒湿阴邪,易从阴化寒化湿,当用附子、肉桂、干姜等大热之品以温阳祛寒或通阳利湿。
面色红而形瘦,属阴虚体质者,内火易动,若同感受寒湿阴邪,反易从阳化热伤阴,治宜清润之品。
偏阳质(阳盛)者,多发实热证,当慎用温热伤阴之剂。
偏阴质(阴盛)者,多发实寒证,当慎用寒凉伤阳之药。
体质强壮者,多发为实性病证,当用泻法;
体质虚弱者,多发为虚性症证,当用补法。
②根据体质特征注意针药宜忌
体质偏阳者,宜甘寒、酸寒、咸寒、清润,忌辛热温散。
体质偏阴者,宜温补益火,忌苦寒泻火。
体质气虚者宜补气培元,忌耗散克伐
阴阳平和者宜视病情权衡寒热补泻,忌妄攻蛮补。
痰湿体质者宜健脾芳香化湿,忌阴柔滋补。
湿热体质者宜清热利湿,忌滋补厚味。
瘀血质者,宜疏利气血,忌固涩收敛。
体质强壮者,耐受性强,用药剂量宜大,用药可峻猛;
体质虚弱者,耐受性差,用药剂量宜小,用药宜平和。
肥胖者,进针宜深,多用温针艾灸;
瘦长体型者,进针宜浅,少用温灸。
③兼顾体质特征重视善后调理
体质偏阳者大病初愈,慎食狗肉、羊肉、桂圆等温热及辛辣之味;
体质偏阴者大病初愈,慎食龟鳖、熟地等滋腻之物和五味子、诃子、乌梅等酸涩收敛之品。
4、体质与养生
善于养生者,要根据各自不同的体质特征,选择相应的措施和方法。如在饮食调养方面:
体质偏阳者,进食宜凉而忌热;
体质偏寒者,进食宜温而忌寒;
形体肥胖者多痰湿,食宜清淡而忌肥甘;
阴虚之体,饮食宜甘润生津之品,忌肥腻厚味、辛辣燥烈之品;
阳虚之体,宜多食温补之品。
在精神调摄方面,气郁者,精神多抑郁不爽,神情多愁闷不乐,性格多孤僻内向,多愁善感,气度狭小,应该注意情感上的疏导,消解其不良情绪,以防过极;
阳虚质者,精神多萎靡不振,神情偏冷漠,多自卑而缺乏勇气,应帮助其树立起生活的信心。
何竟您的赞赏,是最好的支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