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中,已经处在了霜降时节。
霜降是秋冬季节的转折点,也是阳气由收到藏的过渡期。“气肃而霜降,阴始凝也”,霜降后阴气渐渐加重,早晚温差变大,越来越严重的秋燥夹杂着寒冷,让这3种疾病更高发。
1.肠胃疾病
霜降时,人体脾脏功能处于旺盛时期,而又由于寒冷的刺激,人体的植物神经功能发生紊乱,胃肠蠕动的正常规律被扰乱,必然会加重胃肠功能负担,所以胃肠疾病增加或复发。
2.呼吸系统疾病
天气逐渐变冷,如果调摄不当,一些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如过敏性哮喘、慢性支气管炎、上感等开始加重或发病。
3.心脑血管疾病
寒冷容易引起血管收缩,血液运行不畅,所以心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脑梗塞的发病率也开始增加。老年人也极容易患上“老寒腿”(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毛病。
在霜降这个“多事之秋”,却也是天地阳气潜藏最后的顶峰期,如果等到寒冷的冬天才注重阳气,那就有些晚了。在立冬之前藏阳扶阳,才能平稳迎接寒冬。而随着人出汗较少,体内代谢下降,体力消耗减少,摄入的营养物质也容易被吸收和储存,从而发挥较大的功效,因此我们说“补冬不如补霜降”。
“补霜降”应以养阴为基本法则。养阴的内涵,一方面是指阳气内收,精气敛藏,另一方面,太阴对应肺脾,少阴对应心肾,因此秋冬时节也是调养肺脾和心肾的好时机。食疗进补有讲究
调养脾胃是关键滋阴汤水最适宜
霜降进补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脾胃是“受补”还是“不受补”。中医强调进补前一定要调理好脾胃,只有脾胃的消化和运化功能足够强,进补的好东西才能真正为人体吸收和利用,食养才能事半功倍,否则“虚不受补”或“越补越堵”,甚至还会引发其他健康问题。因此,霜降进补,调养脾胃是关键,以通为补为原则。
饮食方面需要补充柔润滋养且易吸收之品,而此时正是进行汤水滋养的最佳时节。传统的煲汤以水为介质,与多种食材搭配经过或蒸、或煮、或炖、或熬等不同的烹饪过程,我们总认为这样能将食材里的各种营养渗入到汤中,其实这样的汤不仅嘌呤高、油脂多,营养更是少之又少,喝的大部分还是水!
所以,我们不煮、不熬、不炖且不加一滴水,从鸡肉鸡骨中萃取出其中的全营养——鸡元汤,可以说,它与传统的“汤“有质的区别,无水无油,一小碗是满满的精华原浆,富含蛋白肽、多种人体必需氨基酸、胶原蛋白、钙质、软骨素及多种微量元素,分子小更好吸收。
更有海参猴菇型鸡元汤、鲍鱼莲子型鸡元汤、鳄鱼肽及特浓型鸡元汤,尤其适合霜降滋阴润肺、温阳益气、补脾养胃。
为什么选择“鸡”作为原料?因为白肉入肺,鸡还是补脾血、益肾精、养肝调肺的上好食材。
每天一小碗鸡元汤,养体质、强免疫,让自己元气满满无惧寒冬!霜降时节的养生食物还包括南瓜、板栗、莲藕、山药、白萝卜等等。
最后需强调的是,霜降后需防“秋冻”所伤,尤其做好腰部及下肢的保暖,除了老年人寒腿症状容易发作外,一些美丽“冻”人的女性仍然穿着短裙、短裤,也容易出现腿部酸麻胀痛、有沉重感等“老寒腿”的先兆症状。所以,晚上多泡脚,及时换上过膝长裙、长裤,或搭配打底裤以免腿部受寒。
抓住这个大好时机进补能固本培元,使身体正气恢复,而且有利于驱病祛邪,使体内的阴、阳、气、血、津液得到充实,把身体调整到气血充盈的状态,让抵抗力、免疫力都随之增强!
(文中配图来自网络,侵权请告知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