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月5日11点55分,迎来小寒
小寒的详细时间
阳历时刻:年1月5日11:55:42
阴历日期:腊月(大)初八星期四
小寒,为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
也是冬季的第五个节气
标志着季冬时节的正式开始。
御寒之余
一起来看看
小寒有哪些重要习俗
该如何养生呢?
小寒节气
小寒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也是干支历子月的结束以及丑月的起始,时间为每年1月5-7日之间。中国气象资料显示,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气温最低的节气,标志着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
中国古代将小寒分为三候:“一候雁北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鸲”,此时阳气已动,大雁北迁,喜鹊开始筑巢,雉在接近四九时会感阳气的生长而鸣叫。
进入小寒年味渐浓,人们开始忙着写春联、剪窗花,赶集买年画等,为过年做准备。
小寒习俗
画图数九
早年黄河流域的农家每逢小寒,家家时兴用“九九消寒图”来避寒养生。九九消寒图是一幅双钩描红书法“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从冬至开始每天按照笔画顺序填充一个笔画,每过一九填充好一个字,直到九九之后春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图才算大功告成。
补膏方
到了小寒时节,也是膏方进补最忙的时候,一般入冬时熬制的膏方都吃得差不多了。到了此时,有的人家会再熬制一点,吃到春节前后。
吃菜饭
小寒吃菜饭是老南京的习俗。南京人对小寒颇为重视,人们会用糯米加生姜、矮脚黄、咸肉片、香肠片或是板鸭丁一起煮成菜饭。
吃糯米饭
广州传统,小寒早上吃糯米饭,为避免太糯,一般是60%糯米40%香米,把腊肉和腊肠切碎,炒熟,花生米炒熟,加一些碎葱白,拌在饭里面吃。
腊八粥
饮食上“小寒”节气中有一重要民俗就是吃“腊八粥”。粥中均为甘温之品,有调脾胃、补中益气、养气血、驱寒强身的功效。
小寒养生
饮食应减甘增苦
小寒因处隆冬,土气旺,肾气弱,因此,饮食方面宜减甘增苦,补心助肺,调理肾脏。所谓“三九补一冬”,但小寒时切记不可大补。在饮食上可多吃羊肉、牛肉、芝麻、核桃、杏仁、瓜子、花生、棒子、松子、葡萄干等,也可结合药膳进行调补。
?节气主推食材?
苦菊:是菊花的一种,又名苦菜,其性寒、味苦,能清热解毒、化淤消肿、消食健胃、凉血止血。食之可提高人体免疫力。
食疗功效:苦菊中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维生素C以及钾盐、钙盐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增强免疫。可防治多种细菌感染症。
营养吃法:每天食用别超半斤。一次不宜吃得过多。通常每天的食用量最多克即可。
吃的禁忌:脾胃虚寒不宜多吃。最适宜上火之人食用。脾胃虚寒者畏寒喜暖,不适宜吃苦菊,否则会加重脾胃症状。
宜调理肾脏温养阳气
虽然此时节是“进补”的最佳时期,但进补并非吃大量的滋补品就可以了。按照传统中医理论,滋补分为四类,即补气、补血、补阴、补阳。
补气主要针对气虚体质
如动后冒虚汗、精神疲乏,妇人子宫脱垂等体,宜用红参、红枣、白术、北芪、淮山和五味子等。
补血主要针对血虚体质
如头昏眼花、心悸失眠、面色萎黄、嘴唇苍白、妇人月经量少且色淡等,应用当归、熟地、白芍、阿胶和首乌等。
补阴针对阴虚体质
如夜间盗汗午后低热、两颊潮红、手足心热、妇人白带增多等体征,宜用冬虫夏草、白参、沙参、天冬、鳖甲、龟板、白木耳等。
补阳针对阳虚体质
如手足冰凉、怕冷、腰酸、性机能低下等体征,可选用鹿茸、杜仲、肉苁蓉、巴戟等。阴虚阳盛的体质更宜选用冬虫夏草、石斛、沙参、玉竹、芡实之类,配伍肉禽煲、炖汤水进补。
起居要保暖
小寒是一年中最冷的节气,此时在起居上一定要注意保暖。天气寒冷,则关节痛、颈椎病甚至是心脑血管疾病都容易发病。”保暖是第一要务,尤其是对肩颈部、脚部等易受凉的部位要倍加呵护。对于老人家,则在保暖的同时还要注意通风,密切防范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运动宜在日出后
小寒正处于季冬之月,此时阳气潜伏。在精神调养方面,应宁神定志,避免情绪过于激动,保持心态乐观,莫要劳神忧事。运动项目可以选择长跑、滑雪、跳绳、踢毽子等。
(综合整理自百度百科、搜狐健康、网易健康)
疗效好的白癜风医院北京最好治疗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