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补调养
滋补调养

您现在的位置: 滋补调养介绍_滋补调养注意 > 滋补调养介绍 > 路志正调理脾肾法治疗高血压病

路志正调理脾肾法治疗高血压病

发布时间:2021-8-19 16:45:41   点击数:

高血压病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为主要表现,以心、脑、肾等靶器官损伤为主要损害的疾病。《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指出,我国高血压病患病人数达2.45亿,占心血管疾病的84%以上。高血压病临床常见眩晕、头痛、心悸、乏力等症状,属于中医学“眩晕”“头痛”范畴。路志正教授在高血压病的诊治方面有着独到见解,认为临床辨治当以调理脾肾为法。

1

高血压病的核心病机是脾肾亏虚

中医认为,高血压病的病机与阴虚阳亢、痰瘀互结、气虚痰湿、气血亏虚有关。从脏腑辨证角度多拘于肝阳上亢、肝肾阴亏或心脾不足。路教授认为,高血压病的核心病机是脾肾亏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与生活方式的变化,此病发生与平素过食肥甘、喜辛辣酒饮,或饥饱不定,或久坐少动,或禀赋不足,或情志失调、不慎调摄等因素相关。

路教授从五脏相关整体出发,认为高血压病之根本在于脾肾亏虚,湿、浊、痰、瘀皆为其标。肾为水火之宅,先天之本,内寓元阴元阳,五脏之阴非此不能资,五脏之阳非此不能发。若肾精亏损,髓海不足,则“脑转而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灵枢·海论》),发为头晕、耳鸣、视物模糊。相火生于肾寄于肝,肾阴不足,不能颐养肝阴,致肝阳上亢,见情绪激动,急躁易怒。脾为后天之本,运化水谷精微,而能化气生血,使五脏得养。饮食失节,过分节食致饥饱不定,伤及脾土;过食肥甘,脾伤而无法运化水谷精微,脾胃运化失司则枢机不利,则湿聚痰凝。少动多思,致气血郁滞,停而为瘀,阻塞经脉,上扰清窍,则发为眩晕。

2

治疗高血压病以调理脾肾为本

高血压病大多以“风”象示人,因病机复杂,临床往往多种证候并见。路教授崇李中梓之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源说,指出高血压病的治疗要抓住核心病机,以调理脾肾为本,健脾益肾,土厚水润则虽有大风而根干不摇,正如《医宗必读·虚劳》所谓“水为万物之元,土为万物之母,二脏安和,一身皆治,百疾不生”。人的体质有个体差异,脏腑有气血阴阳之偏颇,疾病有早、中、晚期之进展,调理脾肾在疾病的不同时期有不同内涵,临床当仔细斟酌,方因证易,知常达变。

健脾助运,化痰行气

SPRING

情志不调,气郁日久,脾失健运,一则湿浊痰瘀内生,二则肝郁化火生风。虽有风火之变,然病发一端,故此类高血压病患者在治疗上以健脾助运、化痰行气为主,健脾则肝气得疏,气畅则脾运复健,湿化痰消,气血两生,阴平阳秘。临床以中青年患者居多,常表现为头晕目眩、胸闷、心悸、两胁痛等。脾气虚者,多见形体肥胖,土不载木而风木自摇,常予人参、黄芪、茯苓、白术,方用六君方意化裁。合用小柴胡汤、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等方以疏肝理气、调血养阴,辅以黄芩、栀子等清解郁热。“无土之处则无木生”,肝失调达乃土虚不能生木,处方中更加入茯苓、薏苡仁、谷芽、麦芽等运化健脾之品,以土培木,健脾化痰,土实木坚,则肝气畅达,而至和平。

滋肾潜阳,平肝熄风

SPRING

《中风斠铨》曰:“肝阳之病,肝为标而肾为本。”一般认为,年老体虚患者易肾阴亏虚,然临床中青年高血压病患者此证亦不少见,多与生活方式的改变如长期熬夜、多食辛辣等相关。肾阴为诸阴之本,蒂固则真水闭藏,振摇则上虚眩冒,欲荣其上,必灌其根,故用补肾阴之品,壮水之主,治疗宜以补为清,补先天以健脾为用,助运化,使肾气壮,痰、浊、湿、瘀等病理产物从二便而去。肾阴虚者,予滋补肾阴,常生地黄、熟地黄同用,平补肾阳,常用杜仲、菟丝子,略加镇潜之味,以纳浮阳。

温补脾肾,蠲饮通络

SPRING

《临证指南医案·脾胃》载:“太阴湿土,得阳始运”,脾阳的生成需要肾阳的资助。汪绂在《医林纂要》中将命门之火比喻成恒燃之灶,认为脾不运化当责之命门之火衰微。肾阳不足,不能化气行水;脾阳虚弱,失于健运,宗气不足,无以帅血,则痰湿停聚,水饮不化,血行瘀滞。故此类患者治以温脾补肾,即以真阳温化脾土,运脾化湿通络,临床常用山萸肉、桑寄生、炒杜仲、巴戟天、菟丝子、茯苓、半夏、陈皮、丹参、鸡血藤等药。路教授强调,中医临床必需遵循中医思维,不宜囿于西医病名,且不可望“病”生义,应辨证而施。

3

组方用药特点

动静相合

SPRING

《景岳全书·传忠录》云:“气味之动静,静者守而动者走。走者可行,守者可安。”动药属阳,静药属阴,动静相合,气机得畅。路教授临证用药,取动静相合之意,以疏利肝气之药,配伍养血之品;苦寒降火之品,配伍甘寒滋阴之药。动药取其补肾助阳、益气健脾利水之效,如桑寄生、白术、茯苓等。静药功取育阴潜阳、平肝熄风之功,如龙骨、牡蛎、钩藤等。常用药对有:牛膝-桑寄生补益肝肾,天麻-钩藤平肝熄风,一补一行;葛根-丹参活血利水走阴分;菊花-夏枯草清肝散风祛阳邪,一阴一阳。此乃动静阴阳之妙用也。

升降相因

SPRING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人体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路老师以《黄帝内经》气机运动理论为指导,辨证法于张仲景,受李杲脾胃思想之熏陶,认为高血压病以气机升降为顺,因壅塞为病,治宜以通祛邪,复气机之升降。含义有二:一是临证遣方,在诸降药中增加升药,给痰、浊、湿、瘀邪以出路;二是采用唐容川阴阳水火气血论,调气中以和血,血和则气顺之意。疏肝气宜配养血之味,如当归、白芍等。强调阴虚阳亢者,忌香燥辛散,和血亦当凉润平和。

撷古方精华,取现代药理,古今融合

SPRING

路教授重视经方的作用,继承张仲景合用经方思想,在治疗上常采用“杂合以治”。并结合现代药理研究成果,如白术与泽泻相配,乃《金匮要略》中泽泻汤,利水逐饮、健脾制水,现代药理研究显示其通过作用于醛固酮调节钠吸收、肾素血管紧张素(RAS)系统,NO信号转导等信号通路及生物过程发挥降压作用。《古今医鉴》中半夏白术天麻汤,现代研究发现其有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药理作用,进而达到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竹茹、半夏、枳实、茯苓取温胆汤之意,药物研究表明对大脑组织神经递质含量有一定改善。桑寄生、钩藤配伍天麻用于高血压病的治疗,而钩藤含有的钩藤碱类成分具有明显的降压作用,桑寄生具有扩血管作用。

针药结合

SPRING

路教授认为,对于高血压的慢病管理要针药并用,采取以较低成本取得较高健康绩效的有效策略。针灸治疗收效迅速,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针药结合可起到单用药疗所达不到的效果。针灸之学,宜明理论,针某穴效与不效,在于辨证,由点到面,由面到经,内而脏腑,方能收到较好效果。对于补泻手法,路教授常将“迎随”“呼吸”“提插”等手法融合在一起使用。临床常选用足三里穴,以其有健脾益气之功;合谷、太冲穴,调脾疏肝,调和气血。选穴配方符合辨证,或可选取与药物治疗起到补充或治疗兼症的作用,以提高疗效。

4

经验方介绍

调理脾肾方药

SPRING

路教授重视脾胃学说,继承精华,博采众方,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出调理脾肾方,药物组成:茯苓30g、炒苦杏仁9g、炒薏苡仁30g、麸炒白术15g、炒枳实12g、泽泻15g、姜半夏10g、天麻12g、钩藤18g(后下)、桑寄生12g、盐杜仲18g、生龙骨30g(先煎)、生牡蛎30g(先煎)、竹茹12g。方中以茯苓、天麻为君药,茯苓甘淡,甘能补,淡能渗,健脾渗湿,利水燥土,泄饮消痰;天麻甘平质润,熄风止痉、祛风通络,为治眩晕、头痛之要药。臣以半夏辛温,燥湿化痰,白术甘苦,补中燥湿,升清阳而消水谷,二者配天麻、茯苓取半夏白术天麻汤之意,共奏健脾燥湿化痰之效。肾虚水不涵木,阳亢化风,臣以桑寄生甘苦,质偏润补,补益肝肾;钩藤甘凉,轻清透达,长于清热熄风,以滋肾平肝、祛风降逆,君臣相合,健脾益肾固本,化痰熄风降逆,标本兼顾。白术配伍泽泻为《金匮要略》泽泻汤,枳实配伍白术为《金匮要略》之枳术汤,两方消补并用,补中健运,消停痰,除饮家之眩冒。而杜仲甘温助阳,与桑寄生同用,增强补肝肾益精气之效;薏苡仁甘淡,能清能燥,兼补兼泄;竹茹甘寒,降逆止呕,清热除烦,同半夏、枳实、茯苓取温胆汤之义,具有理气和胃、清热化痰之功;生龙骨、生牡蛎咸寒性涩,育阴潜阳,重镇熄风;苦杏仁宣降肺气,降浊消郁,疏利开通,共为佐药。全方是由半夏白术天麻汤、泽泻汤、枳术汤、三仁汤、温胆汤及天麻钩藤饮加减变化而成,祛邪扶正,标本兼顾,消补兼施,升降相因,寒温并用,动静相合,归于平衡。共成健脾益肾、化痰熄风之功。

调理脾肾针灸处方

SPRING

路教授注重针药结合,常谓“一针二灸三用药”,针之理即药之理,药有药性,穴有穴性,药可调阴阳,针灸可补虚泻实。然同一穴位因针刺手法不同,其效迥异。路教授应用调理脾肾法治疗高血压病,根据经络学说,取相应穴位,施以不同补泻手法,滋肾潜阳、化痰熄风。常用阴中隐阳、阳中隐阴、先补后泻之术,或先泻后补,补中有泻,泻中寓补,以期平衡。取足三阴之三阴交(双),足少阴之照海(双),足阳明之足三里(双)、天枢(双),足少阳之阳陵泉(双),任脉之关元、中脘诸穴。三阴交为脾经之穴,足三阴经之会穴,平调以和畅肝脾肾;照海为足少阴经穴,肾为先天之本,内寄元阴元阳,补肾纳气,龙安于宅;足三里乃胃之下合穴,胃经合穴,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补之健脾益气,百脉调畅;阳陵泉为胆经合穴,胆之下合穴,筋之会穴,肝胆互为表里,疏肝利胆,趋于宁谧;中脘为六腑之会穴,胃之募穴,平调则气机冲和,生化有源;关元温灸则培元固本;天枢为大肠募穴,为身之枢机,升清降浊。针药并施,杂合以治,补虚泻实,燮理阴阳,阴平阳秘而血压自平。

请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本文来源

牛露娜,荆鲁,杨凤珍,逯俭.路志正调理脾肾法治疗高血压病学术思想.中医杂志,,62(6):-

发展中医,传承中医

学习报名请联系我们

医学类证书考前培训(代报名):健康管理师、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证、护士证、(乡村)全科助理医师、执业药师等。

中医技能类培训:针灸、整骨推拿、小儿推拿、刺络拔罐、艾灸、中医脉诊、西医转中医系列化培训等。

报名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anzhuangguoji.com/zbjs/12868.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