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的鸡汤智慧:凡事不必太较真,糊涂做人最快活(黑白先生)
亚瑟·史密斯在《中国人的性格》里写道:“一个拉丁诗人信奉一句格言:一个了解事物缘由的人,才是幸福的。”如果他住在中国,肯定会把这句格言改成“试图寻找事物缘由的人,是要倒霉的”。不同的文明带来不同的视角。“难得糊涂”在国人看来是处世的一种境界,但在史密斯这样的西方人眼里,“难得糊涂”就成了寻求真相的严重障碍。之所以较真的人倒霉,其实我觉得,在上者指鹿为马,在下者难得糊涂,更像是一种在封建丛林统治下的一种互补,或者说为了活命,明哲保身的无奈。当然,在没有固定、公平公正规则的社会,个人选择自闭、闲适、隐逸、麻醉,是可以理解的。但现如今,它不应成为圆滑世故者的护身符,因为我们现在推行的法治,摈弃的是丛林为王的社会环境。
在丛林为王的环境,“难得糊涂”击穿的是智性的底线,“好死不如赖活”击穿了人性的底线。不论是一个民族,还是一个人,当智性和人性的底线双双被击穿了的时候,真的只能糊涂地赖活着......正如史密斯说的,这就是一种“精神上的黑暗。”我在想,一个缺乏哲学追求真相的环境,哪有什么真正文化,有也是夹缝求生存的文化。故玄虚静空而已,说到底,就是一种退让,一种逃遁,明知山有虎,不向虎山行。就连中国式的佛教,宗禅,也同样散发着出淡泊行禅,清净志修,随缘随世的鸡汤风格。宗禅有言:“茶禅一味,难得糊涂。顺其自然,随遇而安。”这是典型的国人求生方式。很卑微,很没面子,但的确很管用——留得青山在。自从形成了哲学,成为全民行动指南,就终于不以为鄙,反以为博大精深了。
苏格拉底说,“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快乐的猪,一种是痛苦的人。”决心做一个痛苦的苏格拉底,还是一头快乐的猪;决心成为一个有着批判意识的人,还是一副世俗的立式皮囊,请君自抉。拥有知识,有可能让人痛苦,比如哲人,因为要不断地思考人生的本质,无法坐视世人的烦恼。但张爱玲说,“我宁愿这样痛苦的活着,想有“我思故我在”的存活着的实感,而非一具行尸走肉。这是一种潜入到灵魂深处对自己的拷问,即使这思考使我痛苦。”悲哀的是大多数国人都喜欢做“快乐的猪”,一只坐禅的逃遁的猪说:“慧灼闪光、心底清凉、可圆可方---如果你改变不了世界,就改变自己。改变不了环境,就去适应环境”。
这就是国人的鸡汤智慧:“凡事不必太较真,糊涂做人最快活”但苏格拉底却质疑:“未经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活得。”哲学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保持好奇质疑一切的天性,探寻一切事物的真相。很多人开始觉醒,思考自己的人生何去何从,哲学脱离人生是空洞的,人生缺少哲学也是盲目的。换言之:哲学不能当饭吃,但人如果不能随心而活,争取自己的各种权力,只知道随遇而安的吃吃吃,到头来和任人宰割的猪又有何不同?
给黑白先生点个赞
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