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是冬季的第三个节气,今年12月7日是大雪。此时我国黄河流域一带渐有积雪,北方则呈现万里雪飘的迷人景观。“大雪”时节,万物潜藏,养生也要顺应自然规律,在“藏”字上下功夫。冬季对应于五脏中的肾脏,这是一个含蓄、内敛、藏而不露的脏器,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养“藏”补肾呢?下面我们就来谈谈“大雪”时节该如何养生。
有人说,有钱没健康,你依然是一个穷人。当“大雪”节气一过,一年中阴气最重的时候就到了,也就到了进补的大好时节。冬令进补能使营养物质转化的能量最大限度地贮存于体内,有助于体内阳气的封藏,故冬季宜温补助阳、养护命门,这一切都关乎来年的健康状况。所以不容小觑。
欲补先清要吃萝卜白菜
冬月造化,水冰地结。人身得冬气,则收藏得力,阳气归根,五脏六腑得阳气滋养,所以很多春夏因为中气不足爱腹泻、生病的人,到了冬天会不治自愈。这就是天地带来的时气滋养。由于人体阳气闭藏,此时人体五脏内的气血也是一年中最强的时候,这时候吃补品、补气血、吃肉都能很好地消化吸收,所以是一年中“补虚”的最好时候。不过在进补之前先需清理身体垃圾。
进入寒季后阳气收藏于内,如果再吃大补的肉食,城里人常年被糟蹋怠慢的小脾胃很容易郁热生痰,变成痰湿垃圾,接着就会生“内火”:皮肤干燥、口腔溃疡、便秘……所以在补之前,无论你是吃阿胶固元膏、还是吃羊肉鹿肉,最好同时开始吃萝卜白菜。白萝卜可“消食祛痰癖”,这点对我们很重要。很多人为什么冬季会痰湿呢,其实大多都是贪吃贪睡惹出来的,好东西吃得多,吃下去用不完就变成痰湿了,萝卜这时候就要用上。因为萝卜生吃清热生津;熟食则益脾和胃,顺气化痰。特别是吃多了补品上火时,一杯白萝卜汁效果是最好的。白菜,养胃清肠、除烦清热,也是补品的好搭档。
除了白菜萝卜外,冬季进补前吃点山药,更利于补品吸收。如果你有冬季吃膏方进补、或吃阿胶等进补的计划,最好在进补前先吃一段时间山药,将脾胃的状态调到最好,以消化吸收补品的精华。山药,特别适合脾胃虚弱者进补前食用。
冬日养生羊肉最滋补
在北风肆虐的寒冬,羊肉是不可或缺且百吃不厌的美食。在美食家蔡澜眼中,羊肉是最有个性的肉,你喜欢或者不喜欢,没有中间路线可走。羊肉的味道甘而不腻,性温而不燥,能够暖中祛寒、温补气血、开胃健脾,所以冬天吃羊肉,既能抵御风寒,又可滋补身体,可谓是一举两得。
羊肉的做法很多,据古籍记载,元代就有十余种。到了现代,如果按照类别划分,则主要有蒸、煮、煎、炒、熏、炖、煨、涮、拌、炸等。目前,我们常见但又美味的有三种食法。
老北京涮羊肉最过瘾
锅底一定要用精制的小铜锅,锅底下烧的定是木炭,调味品要用芝麻酱、韭菜花、糖蒜、豆腐乳等,这样一来涮羊肉的滋味就更加鲜美了。如果自己在家里吃,搭配上一些凉菜,如酱牛肉、酱驴肉、酱肘子、酱羊肚、酱蹄筋等,以及凉拌粉皮、肉皮冻等,这些凉菜很具有北方特色,而且还有美容效果。
据说老北京涮羊肉是起源于元世祖忽必烈时期,当时人们以吃羊肉为主,主要做法是支一口大锅煮整块的羊肉。有一次因情况紧急需赶快吃完出发作战,士兵们急中生智把微冻羊肉用刀切成块,往沸水里一涮,捞出后蘸料吃。本来是为了填饱肚子,没想到竟成一道美食,于是这种做法留了下来,并在后世流行开来。
涮羊肉又称“羊肉火锅”,锅底有久涮不淡,羊肉有久涮不老不散的特点。涮羊肉是北风的传统风味,历史悠久,以选料精细,肉片薄匀,调料多样而著称。好吃的涮羊肉原料必须是内蒙古的绵羊,只用其“上脑”、“小三岔”、“黄瓜条”等五个部位的肉,并剔去筋膜和骨底,经冷冻压实,切片码在盘中。
羊肉火锅虽然美味,而且有滋补的效果,不过吃多了就会容易上火。最好在火锅里放点不去皮的生姜,因为姜皮辛凉,有散火除热、止痛祛风湿的作用,与羊肉同食还能去掉膻味。不过要注意孕妇慎吃涮羊肉,因为短暂的加热不能杀死羊肉中可能含有弓形虫的幼虫,孕妇进食后对胎儿不利。
粤式炖羊肉最营养
粤式羊肉的烹饪方法主要采用煲、炖、煨、烧、焖等烹饪技艺,将粤菜的色、香、味、鲜与羊肉的真味,滋补营养特点共冶一炉。炖羊肉是最常见,也是最好的吃法。既能吃肉又能喝汤。煮过肉的汤,营养程度非常高,是滋补身体的佳品。而且,羊肉经过炖制以后,更加熟烂、鲜嫩,易于消化。由于在煮的过程中保持了原汤原汁,能最大限度地保证营养不丢失。因此,冬季到了,不妨常为家人送上一砂锅萝卜炖羊排,能起到益气补虚,下气化痰的作用。只需将羊排剁成5—6厘米长,加入葱、姜,以慢火熬炖,再下萝卜即可。当然追求唯美,那就用砂锅来炖,风味更佳。
羊肉性甘温而不燥,温中暖下,补肺肾气,较适合冬令进补。除了可以配萝卜外,配山药、栗子、核桃仁一起炖,更是营养全面。山药益气补脾、又助消化;栗子补肾壮腰、益胃平肝,根据《易经》中“以上补上、以下补下”的原则,栗子还是补脑的佳品;核桃仁温补肺肾,定喘润肠。此三样与羊肉同炖,营养丰富,温补而不燥,培元又固本。羊肉还可以搭配豆腐,不仅能补充多种微量元素,其中的石膏还能起到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的作用。
不过要记得喝羊肉汤的时候最好不要加醋。许多人吃羊肉时喜欢配食醋作为调味品,吃起来更加爽口,其实是不合理的。因为羊肉性热,功能是益气补虚;而醋中含蛋白质、糖、维生素、醋酸及多种有机酸,性温,宜与寒性食物搭配,与热性的羊肉不适宜。
Tips:
冬日进补温馨提示:
1.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进补,还是要根据个人实际情况而定。如果进补过度容易导致消化系统疾病。
2.避免进补过头,肉类适当选择,在选择肉类的时候要抛弃那些内脏类以及高脂肪的肥肉和带皮的肉类;适当摄取蔬菜以及水果还有非常多的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及植化素。另外在煮汤的时候也是可以适当增加一些青菜以及菌类。
3.冬季适合多吃些白萝卜、土豆、山药、白菜以及还有众多菌类。
4.多食用蒸菜,中华千年美食文化素有“无菜不蒸”之说。做蒸菜时往往都会用多种蔬菜做原料,土豆、芹菜、胡萝卜、茄子、莲藕、茼蒿,甚至野菜等多种原料一起上锅蒸,不仅做出的蒸菜五颜六色,而且充分体现了饮食多样化的思想。另外,对于蒸菜所搭配的面粉,咱们也不必拘泥于小麦粉,玉米面粉、小米面粉和各种杂豆粉都是很好的选择,而且可以帮助咱们补充粗粮。
清真羊肉最地道
烤羊肉串为新疆地方风味小吃,地道的做法是用鲜羊肉切成拇指大的薄片,串在铁钎上,蘸上调料,在火炉上烤熟。烤羊肉味道鲜美,烤的时候最好选用鲜羊肉,别用冷冻的。这样,营养流失少,而且容易消化,类似的做法还有烤全羊、炒烤肉、炭烤羊腿等。一定记得烤羊肉要讲究吃法,如果吃没熟透的烤羊肉可能染上布鲁氏菌,这种细菌可能会导致持续性高热、不规则热或长期低热,同时伴有关节肌肉疼痛、乏力、多汗等。在温度高到70℃以上这种细菌就不能存活,因此建议吃烤肉时务必熟透后再吃。
羊肉泡馍是西安有名的清真小吃。羊肉泡馍的吃法有一定的讲究,先将面饼掰成小块,越小越好。将掰好的馍放到大碗里,端到厨房,厨师将熟羊肉切成片放在馍上,再配以粉丝、豆腐干、木耳等配料,放在肉汤锅中加热,以馍的大小和多少定汤,使原汤入馍。馍泡热后,再加上糖蒜、辣酱、香菜,便开始慢慢吃,吃时不宜用筷子在碗中乱搅。馍叫托托馍,是九成面粉一成酵面烙成克重。这种馍入汤不散,吃起来口味香浓,且耐泡。羊肉泡馍不仅吃起来可口,而且营养丰富。
虽然羊肉对人的身体大有裨益,但也不是人人适于食用。比如,肝炎病人忌吃羊肉。羊肉甘温大热,过多食用可能会加重病情。另外,蛋白质和脂肪大量摄入后,因肝脏有病不能全部有效地完成氧化、分解、吸收等代谢功能而加重肝脏负担,可导致发病。还有羊肉不宜与南瓜同吃,会诱发黄疸和脚气病。食用了羊肉后,不宜马上饮茶。因为羊肉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而茶叶中含有较多的鞣酸,吃完羊肉后马上饮茶,会产生一种叫鞣酸蛋白质的物质,容易引发便秘。
冬季补肾养藏三段式
初冬:立冬到大雪初冬要吃芡实、山药、栗子健脾固肾,让脾胃强大起来自愈诸虚百损。开始吃羊肉补肾阳,给身体加把火提前暖和起来。
仲冬:大雪到小寒仲冬要吃核桃仁、枸杞子、黑豆、黑芝麻、葡萄干,这些种子专补命门,能让肾气归元。
深冬:小寒到立春深冬要吃糯米、豇豆、牛骨髓、猪腰固肾气,壮腰膝,并适宜饮酒防止寒湿滞留体内。
补元益气汤:羊肉萝卜汤
材料:羊肉,姜片,红枣,枸杞,白萝卜,盐,料酒
做法:①羊肉用清水泡,换水至没有血水(这样可以去除膻味),然后将泡好的羊肉切小块,羊肉姜片料酒清水放锅里煮。②掠去煮出的泡沫后关火,并将羊肉撩出清洗干净。③将清洗后的羊肉放入锅中,加红枣姜片,煮沸后换中小火煲1个半小时左右。④准备白萝卜,将白萝卜削皮,切小块。⑤依次加入白萝卜、枸杞和盐稍微煮一会儿,出锅前撒上葱花即可。如果爱吃面的话可以另起一锅清水下入面条,煮至半熟的时候将面条放入羊肉汤里煮,就可以吃到羊肉面了。
功效:羊肉还有补气益血、滋养肝脏、改善血液循环的功效,常吃可提升气色、滋润肌肤。同时,羊肉肉质细嫩,容易消化,高蛋白、低脂肪、含磷脂多,胆固醇含量少,可收到进补和防寒的双重效果。白萝卜味甘性凉,有清凉、解毒、去火的功效。与羊肉是“黄金搭档”。
补虚汤:栗子玉米骨头汤
材料:生栗子15枚、生玉米一条、生姜3片、芡实1小把,西施骨一块约克(西施骨就是猪肩胛骨那块,煲汤比较鲜甜)。
做法:所有东西丢进锅里加适量水,煲足1-1个半小时即可。可加一点点盐调味。
功效:栗子是“肾之果”,补肾气、强腰膝的。《千金·食治》曰:“生食之,甚治腰脚不遂。”肾气虚、老年人容易腰脚无力,每天生嚼10枚以下生栗子,慢慢咽下,是古人看来非常养肾气的吃法。生栗子其实更加甘甜,不比炒栗子难吃。芡实是固肾气的,一边补一边固,收效会比较踏实。这个汤煲出来滋味很正,甜上加香,栗子香和玉米的甜来自土地,脾胃很舒服,一点也不腻。
养藏汤:核桃黑豆炖猪腰
材料:核桃1两、黑豆1两、猪腰1对、猪瘦肉半斤、生姜3片
做法:①猪腰洗净切开,剔除中间筋膜后切成腰花,再用盐搓洗,清水冲净,用开水汆烫后洗去浮沫。如果猪腰有腥味,在汆烫的时候加入适量的黄酒、或醋可以消除。猪瘦肉同样过水。②将所有材料放入汤煲内,大火煮开后转小火,1个小时后即可,关火时撒入枸杞,加适量盐调味。
功效:这个是强筋壮骨的壮壮汤,全家老小都可以喝,猪腰性味咸平,是补肾壮腰的血肉有情之品。核桃这样煮补肾阳而不燥,黑豆滋肾阴而不腻,阴阳平和,腰肾不足的老人、小孩尤其适合。害怕胆固醇的话可以不吃猪腰,只喝汤。调一碟生抽+几滴芥辣油,蘸猪腰吃其实很美味嗒。
早卧晚起,收敛神气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这是《黄帝内经》关于冬季三个月调神养生的总则。“大雪”时节,大自然逐渐出现天寒地冻、冰封雪飘的景象,此时人体也需顺应这一规律,在起居上早卧晚起,尽量不使自己的阳气外泄。我们提倡的睡眠时间是9点到11点,这是三焦经当令之时,相当于人体的内分泌系统工作的时间,也就是说是提供人体最初的热量、能量、动力的各种腺体工作之时,因此冬天建议尽量早睡,使机体可以蓄积更多的能量。如果没法做到早睡,就是冬天闭藏的能力缺失了,从中医的角度讲多数属于肾水不足,心火偏旺。有意识地早卧晚起其实就是在培养闭藏的能力,在补肾。
在情志上也需把自己的志意藏匿起来,不张扬,不流露,不表白,把对过去的回忆和对将来的计划都藏起来,在冬天这个最需关爱自己的季节好好地自我修复。一年有四季,一天也有四季,一天的“冬季”就在晚上,因此早卧晚起才能更好地进行自我修复。如果这个本应关爱、养护自己的季节里再去瞎折腾,无异于晚上不睡觉,是最伤肾的。此时应该默默地咀嚼回味一下自己一年到头的得失,品尝和享受一下一年辛苦奋斗的成果,适时地回馈和奖励一下自己,为来年更好地工作和生活作准备。
去寒就温,护阳固表
“大雪”时节,气温渐降,早晚温差悬殊,大风大雪天逐渐增多。此时衣服需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加,宜保暖贴身,不使皮肤开泄汗出,保护机体的阳气免受侵夺。夜晚的温度会更低,夜卧时要多加衣被,使四肢暖和,气血流畅,这样可以避免许多疾病如感冒、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脑血栓形成等的发生。老年人尤须谨慎起居,适当运动,增强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我们不提倡冬季洗冷水澡、冬泳,因为这是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尤其是中老年人更应谨慎。在洗冷水澡、冬泳的过程中,当人体那点可怜的微不足道的阳气被冷水这种阴寒的东西掠夺走了之后,就无法再完成固护自身、清理垃圾的任务,结果粉刺、黑斑等寒凝之物就会出现,甚至落下一身的病。
喝茶熬粥,饮水滋阴
“大雪”时节,地冻天寒,人体为了保持一定的热量,就必须增加体内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分解,以便产生更多的能量满足机体的需要。所以此时可以适当多吃富含糖、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以补充因天寒而消耗的能量,益气补血,滋养身体。养生茶和养生粥都是不错的选择,如红枣茶可以活血益气,滋补阴阳;橘桂姜茶可以温中散寒,行气健脾;玉米粥可以益肺宁心,调中和胃;枸杞肉丝粥可以滋阴养血,补益肝肾。各种五谷杂粮粥也都是调补佳品,如小米粥、番薯粥、燕麦粥、黑米八宝粥、胡桃粥等。《素问·脏气法时论》云:“五谷为养”,又有“食谷者慧”一说,意思是谷物多为植物的种子,凝聚了整株植物的精华,植物须依赖它传宗接代,因此多食谷物自可补精益髓,养生开慧。植物的种子又好比人体之肾脏,五脏六腑、生长发育和生殖繁衍都需依赖肾精的充盈和滋养,可见多食五谷亦可补肾蓄精。
冬属阴,“大雪”时节是一年中阴气较盛的季节。这时如果借助天气的优势养阴,则可以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对阴虚体质的人尤其重要。中医认为水是至阴之物,因此隆冬之际多喝水可养阴。一般每日喝水量不应少于~毫升(即常说的“8杯水”,一杯约毫升)。一天中有三杯水是必须要喝的。第一杯水是早晨起来喝,可润肠燥;第二杯水是下午5点喝,可滋肾阴;第三杯水是晚上9点喝,可养心阴。此外可多吃养阴之品,包括水生植物如水稻、藕等;越冬植物如大白菜、萝卜;背阴处生的植物,如冬菇、蘑菇;冬季成熟的食物,如冬梨、冬枣;体温偏低的动物如水鸭和鱼等。
防寒保暖,适度锻炼
“大雪”时节,不宜过早起床晨炼,最好等天亮见到阳光之后再出门锻炼,所谓“必待日光”,尤其是老年人更应谨慎出门,以免寒邪外受,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外出锻炼需做好保暖防护措施,中医认为人体的头、胸、脚这个三部位最容易受寒邪侵袭,故这三个部位应重点保护好。头为“诸阳之会”,冬季外出尽量戴一顶帽子,大约可减少头部60%的热量散失。冬季出现咽部发痒,咳嗽少量清痰,服止咳药作用不明显,可能与颈部、前胸受寒有关。尤其对颈椎不好的人来说,冬季穿高领衣服,出门戴围巾很重要。用长围巾系在胸口护胸,还可减少寒冷对心脏、脾胃的冲击。俗话说“寒从脚底起”,脚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慢而少,皮下脂肪层较薄,保暖性较差,一旦受寒会反射性地引起呼吸道黏膜毛细血管收缩,使抗病力下降导致上呼吸道感染,因此“大雪”节气要特别注意足部的保暖。
天气晴朗时适当参加户外活动,可增加眼底血管氧气的供应,减少血液中二氧化碳的聚积,避免眼压升高;而气候寒冷的恶劣天气里,则应尽量减少外出以减少寒冷风沙对眼部的影响。如果积雪不化,在大雪中待久了极易患上“雪盲症”,即“雪光性眼炎”,表现为畏光、流泪、异物感、奇痒、刺痛、水肿,因此在雪地逗留的时间不宜太久,如雪地工作或旅游观光时应戴上具有防紫外线功能的墨镜。
总之,“大雪”时节只有做好了养“藏”,肾精才能得到切实的充养。这就是冬季的“养藏之道”,违背了这一规律,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意思是足少阴肾经的精气得不到闭藏,肾中命门之火外泄,使肾水沉寒,不能滋生肝木(五行之中肾为肝之母),到了来年春天就容易发痿证(春季对应于五脏中的肝脏),导致气血厥逆,肝气的生发不足,又容易孳生一系列的病症。这也是中医“治未病”理念的重要体现。
教你如何养肾
跟私人养肾老师学习专业养肾补肾知识,让你有一个健康的好身体!
↓↓↓↓↓长按识别北京医院治疗白癜风哪家好云南白癜风医院哪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