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补调养
滋补调养

您现在的位置: 滋补调养介绍_滋补调养注意 > 滋补调养注意 > 冬季进补的误区您知道吗

冬季进补的误区您知道吗

发布时间:2021-5-8 17:20:02   点击数:
白癜风治疗QQ群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117/5852209.html

冬季是一年一度进补的最佳时令,中医认为,冬天属于“闭藏”季节,通过进补,从而使来年身体好,少生病,这是中医治未病的思想;现代医学也认为。进入冬季后,体内代谢下降,体力消耗减少,此时进补,药物更容易被吸收和蕴蓄,从而发挥较大的功效。但是冬季进补也有许多误区,您知道吗?

秋冬进补养阴比养阳重要

天人相应:人体的生理功能往往随着季节不同而有所变化。冬季是处于“封藏”时期,此时服用补品,可以使营养物质更好的吸收蕴蓄,进而发挥更好的作用。

1、养阴收藏,让阳气更好的休息

人体和自然是一样的,全身的阳气经过春夏半年的升发,比较劳累,就需要在秋冬回到体内休养,这时候阳气没有完全的下班,只是由工作为主的状态切换成了休息为主的状态。

一周上五天班总也要休息两天,阳气不能完全休息,否则就不能保护咱们了,所以只能半休息状态,用秋冬半年来休养。

就像每天的睡眠“阳入于阴则寐”,秋冬阳气休养也需要躲在体内封藏,由阴气(精、血、津液)来提供补养。

这时候只有阴足了,阳气才能养精蓄锐,在第二年的秋冬更好的升发。

2、秋冬干燥伤阴

秋冬之时燥邪为患,易伤阴。很多人到了秋冬感觉头发干黄、皮肤干、鼻子干、嗓子干、上火等等,就是时令燥邪伤阴的表现。

秋冬多吃滋阴之品、搽用滋润护肤之品对抗时令燥邪。保持屋内空气湿润最好。

这种问题南方可能稍微差一点,北方因为有暖气,这种现象很多。

3、秋冬生活易伤阴,春生温病

秋时渐寒,冬时寒盛。天冷了,大家都喜欢吃一些辛辣、温热的食物、饮酒以御寒。辛辣、温热之品易生内热,酒易生湿热,饮食太过则伤阴。

另外以下几点误区需要大家格外注意

误区一:体质不虚也大补

中医认为,“补”要对“虚”,不“虚”的人补可能会生病。因为所有的补品都有自己的特性,中医称之为“药性”或“偏性”,如人参补气、当归补血、燕窝养阴、鹿茸温阳,各有所长。但这些都是针对体虚的人,比如说,人参补气可以提高气虚者的抵抗力,如果说是老年人,但身体仍然比较强壮,吃了反而容易上火,得不偿失。

不少人群工作压力较大,自己认为是虚证,常买些高级的鹿茸和人参,想好好补一补,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其实,这种因工作压力造成的疲劳感,更多的属于中医的“气郁”,而非“气虚”,是不适宜补的。

误区二:不辨类型随意补

不少人一到冬季就盲目地吃补药进补,根本不管他是否可以进补或有无必要进补。虚的人可以补一补,但男女老幼补的方法应该不同,因为他们的体质不同。更为重要的是,体“虚”本身有不同类型,不能一概而论,须辨阴阳,阴虚补阴、阳虚补阳。

阳虚者(常表现为:吹风易受凉,畏寒怕冷,面色比较苍白,小便清长)应温补,也就是吃一些燥性药物或食物,如鹿茸、红参、羊肉等;阴虚者(常表现为:容易上火,口干,舌头上没有舌苔,小便少而黄)可以吃一些如沙参、麦冬、枸杞等补品。若体质无明显偏阴或偏阳的,则基本上不需补,最多也就是吃一些不偏温不偏凉的药物或食物,如西洋参、枸杞子,但也不宜多,要适可而止。

过量服用补药常常出现脸上起痘、腹胀、胃口不好、鼻子出血、周身不适、睡眠不佳等。如过度服用人参、黄芪等补气药,会导致腹胀;过量服用红参、鹿茸、肉桂等补阳药,会出现血压升高、鼻子出血、口干、烦躁、便秘;过分使用熟地、首乌、黄精等滋阴药,会使人胃口不好、泻泄、舌苔厚腻等。可见,进补既要辨证,又要适量,不是吃得越多越好。

误区三:名贵药品能大补

药品价格只是反映供求关系。通俗地讲是“物以稀为贵”,但不是越贵就越补,更没有吃一补百的事。以冬虫夏草为例。中医认为,冬虫夏草入肾、肺二经,也就是说只补肾和肺,只对肾虚者(常感疲劳者)、免疫力低下者(经常感冒发烧的人)、肺气虚者(常感冒、一受凉就咳、说话细声细气)效果明显,但是这种上万元一斤的冬虫夏草,功效与十几块钱一斤的枸杞子、麦冬并没有太大的差别。

在众多的冬令补品中,人参是最常用、最受欢迎的药物。由于产地的差异,种植和加工制作的方法不同,人参价格差别很大,也并非越贵越好。人参有温、凉、平性三类。像朝鲜红参、吉林红参、石柱参等药性偏温,适用于形寒怕冷、四肢不温、五更泄泻、头晕目眩、动则气喘等症状的阳气虚患者;西洋参、皮尾参药性偏凉,既可补气,又可养阴,非常适用于咽干口燥、便秘伤津、内热较重、舌质偏干等气阴两虚患者服用;生晒参、白参、糖参等药性平和,对于阳虚、阴虚及气虚的患者都可以服用。所以在选购人参的时候,除应结合每个人的经济状况外,最重要的是要根据自己的体质合理选购和服用人参,反对不顾自己的体质,盲目攀比,越贵越好的观点。

误区四:药补绝对不如食补

冬令进补的方法主要有两种,食补和药补。食补历来就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食补安全,一般没有不良反应,也不需要懂得太多的医学知识,容易掌握;另外食补方法多样,炖、煮、蒸和煲汤,任凭自己的口味,在进行滋补调养的同时,还可享受美味佳肴。因而食补深受人们的喜爱。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民间就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话:“药补不如食补”,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另外秋冬以后以后很多人出现:

手脚心热、心烦、盗汗

头发干黄

皮肤干、鼻子干、嗓子干

上火咳痰,失眠等问题

这就是身体的阴不够了,等明天春天很容易上火、爆痘,今年的气运又燥,症状更明显,尤其是阴虚和平和体质。

这时候可以多吃些养阴的食物:梨、桑葚、百合、山药、银耳……最好是煮水喝,方便吸收,尤其是梨,也能减少寒性对脾胃的伤害。

不喜欢自己制作的朋友,可以直接买现成的梨膏。用梨来滋润一下干燥的五脏和皮肤。

扫描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anzhuangguoji.com/zbzy/12031.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